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各界热议

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大湾区应探索建立协同合作的国际人才政策

2021年01月04日 来源:南方日报网络版

[ ]

  对标世界知名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在基础研究与技术转化方面如何实现新突破和跨越式发展?怎样才能更好吸引集聚国际高层次人才?

  “一流高校和一流城市、一流湾区是共生的。”欧洲科学院院士(外籍)、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近日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亟须完善高校技术转移生态链,优化升级现有政策,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同时,应探索建立协同合作的国际人才政策,包括国际人才认定标准、评价激励机制等,以避免各地市在人才引进工作中无序竞争、过度竞争。

  粤港澳实现跨区域科创合作需要体制机制创新

  南方日报: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相比较,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哪些优势和短板?下一步如何发力?

  宋永华:这些年,通过大力引进或推动建设国家级实验室、布局大科学装置,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短板正快速补齐,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比如,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已位列世界四大湾区之首,但一些反映专利质量的数据不及其他三大湾区,在基础型发明专利上也不占优势。

  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应当用心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首先,要持续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层次人才主要依托高等教育,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在近年来有长足进步,但与其他几个世界级大湾区人相比,人才培养体系和高素质人才数量仍有一定差距。一直以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和世界担当的人才,是我对世界一流高校培养人才的理念基础。这不是一件毕其功于一役的事,需要静下心持之以恒扎扎实实做好。

  其次,要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尤其是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当今世界上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地区,无不拥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香港、广州等地高校拥有相对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但其他城市高校的科技创新体系仍存在短板,这使得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整体的科研创新产出尚不及世界其他三大湾区。

  再者,打造完整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链,推动科研成果迅速从大学走向科技园,再从科技园走向产业园。创新是完整链条,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产业化等诸多环节,需要生态环境支撑。粤港澳在经济模式、法律体系等领域存在显著差异,三地的跨区域交流合作仍面临一些现实障碍。无论是加快培养科技人才、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还是建立产学研一体生态链,都亟待对现有政策进行优化升级,需要粤港澳三地从长远视角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力争在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更大突破。

  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有望加速规则深度衔接

  南方日报:在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方面,粤港澳三地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实现错位发展?

  宋永华:粤港澳合作发展,关键是能发挥各自的优势条件,实现分工合理、功能互补、融合发展。香港世界名校数量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是最多的,而澳门大学80%教师来自澳门之外,形成“三文四语”(中文、英文、葡萄牙文“三文”,普通话、粤语、葡萄牙语、英语“四语”)教学体系。但是,港澳高校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时无法独立建立完整链条,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内地合作。

  近年来,在引进港澳创新创业团队、推动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方面,广东许多地方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政策支持,不仅有政府积极参与其中,企业界也很热心。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南方日报: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将为粤澳互利合作共谋发展带来什么新契机?

  宋永华:横琴作为粤澳、珠澳跨境合作的重要平台,近年来聚集了越来越多各行各业的港澳专业人才。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粤澳有望加速实现规则深度衔接、机制深度合作、规划深度对接,带动大湾区跨境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有助于澳门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时能为大湾区西岸长远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作为澳门唯一一所国际化综合性公立大学,澳门大学也是西岸科研实力相对最强的高校。加强产学研结合是我们融入大湾区的总方向。为此,学校在横琴建立了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这是澳大在大湾区设立的首个产学研示范基地。未来希望抓住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历史新机遇,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密切与珠海的深度合作。适当的时候,我们也会走进大湾区其他节点城市布局,开展更多科研和成果转化等活动。

  引才应加强政策沟通协调

  南方日报:对于广东协同港澳招引国际优秀专业人才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方面,有什么建议?在构建和优化人才生态方面,广东有哪些提升空间?

  宋永华:近年来,为吸引集聚国际化人才,广东多地政府、企业下了很大决心。有的地方启动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率先开展技术移民试点。一些人才新政不仅领先大湾区,甚至在全球都具有较强吸引力。但整体而言,大湾区国际人才流动的综合配套服务政策和措施仍有待完善,需要尽快建立起与国际接轨、体现中国特色、符合大湾区定位的国际人才服务管理体制。

  在我看来,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人才集聚效应,薪酬激励、住房保障、税收优惠等固然重要,但包容多样的文化氛围等软环境亦不可或缺。尤其要注重在整个大湾区营造出一流的人才生态环境,而非仅在局部地区或部分行业寻求突破。这就要求更加注重加强各地人才政策出台前的沟通协调,避免大湾区各城市在人才引进中的无序竞争、过度竞争。

  南方日报:对于粤港澳三地加强高教领域合作,有什么建议?

  宋永华: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经验,相互交流、彼此借鉴很重要亦有必要。合作办学说到底是要发挥出各自优势,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其中前期准备相当重要。

  近些年,不少港澳高校到广东合作办学。每所大学有自己重点的发展方向和特色学科,以及人才培养的独特优势。同样,粤港澳大湾区的每个城市也有自身的区位优势、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合作办学项目要明确办学定位,将地方发展需求和高校特色、优势资源匹配起来,推进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既追求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判断合作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南方日报记者 龚春辉 统筹 骆骁骅)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