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各界热议

“双区”建设的新机遇在哪里?代表委员们这样说

2020年05月21日 来源:南方网

[ ]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效应”,是关键。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都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对于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至关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如何抓住笃定心志推进“双区”建设和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如何充分发挥“双区”建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带动“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上下功夫,引领珠三角、带动全广东、辐射粤港澳,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连日来,记者连线了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李清泉:

  服务“双区”建设要在高等教育上做文章

  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的李清泉表示,要支撑“双区”建设,深圳高等教育的水平还需要在“加速”“提质”上做文章。

  今年,李清泉在全国两会上的建议将继续聚焦高等教育领域。“一个建议是关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如何服务‘一国两制’,特别是怎样把高等教育或高校,作为两岸三地的青年交流平台来加以建设;另一个建议是关于地方高校的发展,我认为目前地方高校的发展,得到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李清泉认为,“双区”建设最终是人才的比拼,而人才竞争最终要靠教育,“教育上不去,‘双区’的建设和发展可能要打折扣。”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深圳大学就是随着特区成立而开设的一个城市大学,就如当年成立时主要任务是服务经济特区发展一样,如今,深圳大学也应积极服务‘双区’建设。”李清泉表示,站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高等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会有新的要求,比如在科研方面,要更关注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成果转移产业化的可行性。

  值得一提的是,李清泉所在的深圳大学,正鼓励教师将“抽屉里的论文”转化为经济发展“利器”。李清泉说,深大要完成从“深大速度”向“深大质量”的转变。“希望通过探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支撑‘双区’建设。”李清泉对大湾区内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也十分关注。他希望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能打破壁垒,在学生交流、教师互聘等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

  统筹布局“新基建” 体现数字经济特征

  苏权科认为,当前大湾区应考虑编制“新基建”总体发展的相关规划,系统布局“新基建”产业,以此提升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推动大湾区内各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将大湾区建设成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的示范区,“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内涵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广,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特征,能够更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苏权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区位、产业、交通互联互通等优势的同时,但也面临区域内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协调、规则对接滞后等新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湾区产业融合的步伐。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正在向纵深推进,广东发展正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新基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苏权科告诉记者,近两年来,他与港澳地区互动频繁,他的提案也多聚焦于三地交通及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我和港区全国政协委员一起,建议在港珠澳大桥上进行无人驾驶的试验。”苏权科说,“无人驾驶意义重大,比如此次疫情中,货车司机不能随意进出,但如果用无人驾驶,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苏权科对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提出了“三步走”建议,首先是要编制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就基础设施合作出台纲领性规划;第二步是借助当前“新基建”的发展契机,总体布局大湾区“新基建”;第三步是统筹大湾区产业发展。

  苏权科还认为,加速发力“新基建”同样有助于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汕头超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显示器事业部工艺工程师黄贵松:

  沿海经济带融入“双区” 关键在“主动”

  “双区”建设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推动,关键在于“打通各个环节”。黄贵松以所在的显示器行业为例,他发现在“双区”建设的推动下,下游企业能够很快知道上游企业、湾区市场的需求,进而调整策略,因需而动。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沿海经济带带来的新动能。”黄贵松表示,他所在的企业在与深圳企业对接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明显的“压力”,“企业和市场会给我们‘出难题’——也就是竞争,我们在‘解题’的同时,又会倒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推动我们进一步发展。”

  黄贵松认为,以汕头等区域为代表的沿海经济带,要享受“双区”建设所带来的政策红利,必须高标准高质量融入“双区”建设,而其中的关键词就是“主动”。“一方面,沿海经济带主动承接‘双区’建设带来的产业转移,释放湾区城市空间,盘活沿海经济带各城市资源。另一方面,沿海经济带在交通、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改善将会进一步吸收大湾区优秀资源(人才、企业),刺激地方经济发展。”黄贵松说。

  黄贵松建议,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区要清楚认识到与珠三角地区的差距,根据自身优势着手发展,练好“基本功”。“近年来汕头在积极推进城市文明建设的同时,不摒弃原有的加工厂资源,包括玩具、食品、服装等,同时利用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高校资源,进行科研创新。另外就是要主动对接‘双区’建设,进一步承接产业项目。”

  全国政协委员温思美:

  拓宽大湾区内居民双向跨境投资渠道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金融是促进各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制度格局下,金融发展既有优势也存挑战。

  温思美认为,目前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金融机构跨境合作正不断深化,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与合作取得重大进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快速发展,跨境金融服务不断创新,金融监管合作常态化机制不断完善。

  但在调研过程中,温思美发现,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尚存在一些问题,如金融业双向开放程度不平衡、跨境资金流动不畅、金融法规及管理体系存在较大差异、跨境金融监管协作存在较大难度等。温思美建议,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应从完善股票和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机制、资本项目管理创新、构建大湾区金融监管共同规则三方面入手。

  温思美表示,应积极推动大湾区资本项目创新政策落地,稳步推进外汇管理改革创新,继续推进跨境双向人民币贷款、本外币资金池等业务,“推广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与香港贸易联动平台等境外同类平台对接,形成连接广泛的全球贸易融资高速公路。”

  粤港澳三地在金融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金融监管制度以及金融法律法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对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带来一定阻碍。温思美建议从监管协作入手,逐步构建大湾区金融监管共同规则,“比如可以在CEPA协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总体框架下,补充订立专门的大湾区金融监管协作方面的协议和操作细则,使三地的金融监管协作制度化。”(全媒体记者/柳时强 胡良光 韩安东 姚瑶)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