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专题专栏 > 专题 > 大湾区大未来 > 逐梦大湾区

香港青年“北上”记:融入大湾区 链接全中国

2021年12月30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从香港过关到深圳,香港青年小赵在求解自己的“人生之谜”——究竟内地的发展与过往在香港了解到的情况是否一样,他决定自己去看一看。

  “北上”的年轻人中,小赵并不是少数。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地城市究竟有什么魅力让香港青年踊跃而来?从香港第七届立法会当选议员接受采访时提及关键词中可见一斑。

  对于选委会界别当选议员容海恩来说,大湾区对香港青年意味着机遇;九龙西地区直选当选议员梁文广提到的则是融入;体育、演艺、文化及出版界功能界别当选议员霍启刚从《长津湖》中香港导演的角色谈起,希望为香港的影视从业人员提供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交流学习的机会。

  过去几年,香港特区政府先后推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基地体验资助计划和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李家超对记者表示,香港的未来在于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已经成为共识,这些计划的推出,意在鼓励年轻人“拥抱国家,发现世界”。

  近日,记者对话多名近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或创业的香港青年,过去几年间,他们出于责任或探索精神离开了脚下方向确定的道路,逐渐以灵活的转型在粤港两地闯出一片天地,站稳脚跟之后,如今正计划以大湾区的区位优势链接全国。

  放弃香港公务员职位

  到广东山区种茶

  在大湾区第一峰肇庆怀集大稠顶上,香港青年余威循着节气种茶。

  秋季采摘过后,临近年底,种茶行业进入“冬藏”,余威记录着茶园里的时节变化:今年“小雪”这天,山上的风大了很多,茶园准备翻土落肥,让茶树积存足够的养分。“大雪”到时,城市里阳光还暖,而山上已经降到10度以下……正是这种温差令高山茶的滋味更悠长。

  对于祖籍潮汕、香港成长、曾留学加拿大的他来说,到广东的山区种茶,并非一条常规道路。

  时钟拨回到2014年,余威手握ICAC(香港廉政公署)的offer,“ICAC待遇好又稳定,我当时报考的动机就是要保障自己在香港的生活标准。”然而就在这时,在肇庆市怀集县投资茶园的父亲和叔伯找他谈话,希望他能接手家族的茶叶产业。

  “是选择一份事业,还是一份工作?”面对父亲的发问,余威想到,工作是按图索骥的谋生手段,而事业则充满更多未知和挑战。

  余家这份自1993年开启的投资,二十年后为后辈提供了另一种充满挑战的可能。“在香港创业艰难不少,而回到内地工作,对长远发展来说是好事。”余威表示,那时的自己没有家庭的负担,只要还有口饭吃,就一定能坚持。

  扩大发展

  科创企业落户松山湖

  同样放弃优越工作的还有香港青年邓文俊。2018年,在一家IT公司任高管的他提交了辞呈,随即在香港创办一家增强现实(AR)技术公司,公司在半年内迅速盈利100万元港币。

  在香港荔枝角的办公室里,邓文俊一点也不后悔当初的决定。“赚了一百万之后呢,典型的青年人会做两样事情,一个是在香港买楼,第二个就是继续扩大发展。”邓文俊想选择后者,但是“在香港创业的阻力好大,成本太高,空间太小,很容易被几个大企业垄断了市场。”

  “我很想去内地城市闯一下,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比较奇怪的抉择。”邓文俊对记者笑着说,因为在电视和朋友口中听到过“大湾区青年创业”的字眼,他在搜索引擎敲下了这个新词汇,东莞松山湖第一个弹了出来。

  “我了解事情的态度就是要亲身去体验,所以开始了一段旅程。”邓文俊说。

  邓文俊还记得坐上广深港高铁时的忐忑。但松山湖让他眼前一亮,“就跟香港的科学园一样现代化,绿化甚至更好,环境好舒适。”加分项还有,“相当于创业精神支柱”的华为,也把办公室设在了松山湖。

  选择第一落点终归要考量现实因素,邓文俊向记者列举他所看重的五个方面:成本、交通、居住、人才、竞争的饱和程度,以及当地的政策扶持。他认为,广州、深圳和东莞都比较适合科创,但东莞的综合成本和风险会更低一些。

  相比香港,在东莞招聘程序员的人力成本近乎折半;120平方米的办公室,在香港租金要3万元,在东莞则不到1万元。同样的投入,在东莞创业的收益可以高5到6倍。因此,选择在东莞研发,香港销售,有利于竞争优势最大化。此外,松山湖的科创环境很理想,聚集众多海外和本土专才,可以构成公司员工的主要来源。

  不久后,邓文俊的公司就入驻了松山湖港澳青年创业基地,“这里整体的优惠政策对初创企业来说挺优厚的。”具体来看,包括十万到二十万元的现金落地补贴,三年为期、大约能覆盖七成费用的办公室租用补贴,还有居住补贴,高学历人才的奖金,用人方面的社保补贴,专利申请相关的便利,以及零散的交通津贴和税收优惠,一时难以数清的各种减免,“这些政策都是面向港澳专才的,我感觉松山湖真的很有决心。”

  柳暗花明

  把店“铺满大湾区”

  香港本土经济受到“修例风波”和新冠疫情的连番打击之后,时刻感知着水温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放眼更广阔的区域。

  2005年就到广东汕头澄海创业的谢蔚霖表示,他有很多朋友认真对比后,将部分重心转移到了大湾区内地城市,有的纯粹出于生存和发展的考虑,有的则是厌倦了香港社会近年来的纷争。

  港人初到内地发展免不了陌生感。2014年,谢蔚霖与朋友成立了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库,向香港青年传递有关内地的真实信息。彼时内地电商正值高速发展,香港很多大学生也对电商感兴趣,项目让参与者从熟悉内地的导师处得到了相应的帮助。

  谢蔚霖也是导师之一,他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很多香港青年对内地真的很陌生,他们在广州看到‘小蛮腰’时会觉得好惊讶,因为他们眼中的广州还是香港电视剧《大闹广昌隆》里那样的。”

  2020年,外销的订单量减少了25%,谢蔚霖开始着眼内销来弥补,当年10月参加了面向国内市场的上海玩具展。这个转向让他在2021年柳暗花明地发现更大商机,今年连续在汕头、揭阳、深圳、中山、成都开设真人CS店,未来还将进驻东莞、广州。谢蔚霖期待,有朝一日他的店可以“铺满大湾区”。

  亲身感受

  才能踏出坚实一步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便利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就学就业创业、打造粤港澳青少年交流精品品牌的方针。香港特区政府于今年1月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已有数百名申请者成功入职。

  今年3月,时任香港公开大学校长黄玉山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湾区就业是提供给香港年轻人更广阔天地的窗口,年轻人应好好把握机遇”。

  站在2021年底回望,邓文俊说,如果当初没去大湾区内地城市开设研发部门,只待在香港,他的公司很大几率已经不存在了。因为公司的业务与零售业及展览活动唇齿相依,有些香港客户在遭遇现金流危机后推迟了付款,这种危机原本可能沿着链条传导,“内地和香港的组合,令我能在人力成本不构成沉重负担的基础上继续做开发,而且接触到内地客户,让公司在香港社会动荡和疫情造成的停顿之中能够生还,甚至继续拓展。”

  过去一年,邓文俊的办公室又新增了员工,项目金额越来越大,香港和内地的员工在远程沟通协作上不断精进。“明年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深圳南山再开一家公司,再由深圳链接全中国。”

  如今,余威把家安在佛山,经常需要往返肇庆的茶店、茶园和茶厂,他认为自己是大湾区“一小时经济圈”的受惠者。近年来他常被问到给香港年轻人的寄语,“一定要自己亲身去感受”是他给出的答案,“针对想要了解的产业多看一看,究竟内地做到了什么程度,再对比原来的认知,才能踏实地迈出这一步。”

  (记者 林子沛 林耀华)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