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并明确提出支持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成立于1991年的香港科技大学,不仅教育和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更接连走出大疆、云洲等一批在新兴领域成就突出的创新型企业。2018年底,港科大确定落户广州南沙,重点探索研究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高等材料、公共政策等领域,把最前沿的科技作为教学研究的方向,为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和科研创新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港科大为何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日前,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倪明选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其一,学校应该注重教师利用科研创业带来的间接利益,鼓励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其二,高校应接受创新观念,从根本上改变培养人才的方法,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开展弹性教育;其三,高校应更多与省级、国家级实验室以及企业进行创新协作,实现校企优势互补。
破解产学研藩篱,应支持师生参与产业协作
南方日报:香港科技大学在培养创新和科技人才方面非常著名,很多科创企业都是从这里萌芽发展。能否介绍一下经验?高校怎么做好产学研?
倪明选:虽然产学研都要做好,但产业化不是高校的主力,高校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主。不过高校可以通过鼓励师生与高端产业、企业合作,互补优势解决问题。
另外,产学研涉及到的问题很多。如果一位教师利用科研成果进行创业,就会涉及学校与教师的利益分配,因为科研成果的专利属于学校,不属于教师。在这方面,斯坦福大学很开放,放手让教师自主创业,最后教师创业成功后会捐款回学校。这种做法值得中国的高校学习,即学校应该注重教师利用科研创业带来的间接利益,而不是直接利益。正如目前香港科技大学在这方面也比较开放,支持教师自主创业。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生汪涛创立大疆的成功,就吸引了更多一流学生到香港科技大学学习。
南方日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平台,目前香港科技大学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有怎样的合作?
倪明选:香港科技大学在成立广州校区之前,就已经积极与广州、深圳等地企业合作了很多项目,并且广州和深圳的一些省级、国家级实验室也与香港的高校有很多深入的合作。
香港科技大学目前在深圳、广州南沙和佛山等地也都建立了研究院,这些研究院正在不断探索如何做好产学研,不断产出新成果。例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南沙霍英东研究院最近设计完成整个广州南站的室内导航系统和深圳生态科技园的室内、室外导航系统。通过善用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和平台优势,相信这样的科研创新合作将不断深入进行下去。
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要创新教育观念
南方日报:请问香港科技大学在培养学生方面有何特色?
倪明选: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伊始,创校校长吴家玮教授就从美国请了一批学界、工程界的顶尖教授回到香港,一起创立了香港科技大学。可以说从一开始,香港科技大学就制定了高标准,之后从教师招聘、招生方面也一直保持高标准,做好、做精、做尖工科、理科等重点学科建设。
另外,香港科技大学非常愿意接受创新的观念。例如目前香港科技大学对特殊才能的学生进行学科规划,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开展教育。学校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一边做一边探索。科技进步太快了,思想必须解放,永远有创新的观念,才能有机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南方日报:您认为,在高校开展科研攻关方面,国外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倪明选:上世纪90年代左右,美国两大实验室——IBM和贝尔实验室,用重金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为其提供宽松的研究环境。如今,中国的实验室也开始重视人才培养。
我认为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两个战略可能改变中国的未来。第一,国家层面和各地区先后推出的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吸引更多人才报效祖国。人才被重视,这是根本的改变。
第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的推动,促使高校改变填鸭式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香港科技大学很早就开始教育改革,目前国内其他高校也正在做,从根本上改变培养人才的方法,相信以后一定会看到很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