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最新动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局之年怎么干?广东锚定“5%以上”增长新目标

2023年01月18日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总站

[ ]

  1月16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闭幕,会上审议并表决通过了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新年伊始,广东就密集举行多场重要会议:2023年第一个工作日,召开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紧接着,广东工业信息化会议等领域性重要会议陆续举行……大会不断,释放的政策信号却坚定而连贯。新的一年,连续34年GDP稳居全国首位的经济大省广东,在这些重要会议上都释放了哪些事关发展的“数字密码”?

图片

  两组数字背后的“底色”和“底气”

  先来看看刚刚结束的广东省两会。今年是广东省人大换届之年。因此,广东省省长王伟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过去五年”的时间跨度来进行工作回顾。

  时间跨度更长,观察纵深自然也变得更广。《报告》预计:2022年广东GDP将达到12.8万亿元。也意味着这五年,广东连跨3个万亿元级台阶。同时,王伟中也提出:今年GDP增幅要达到“5%以上”。

  12.8万亿元的超大经济体量,连跨3个万亿元级台阶,这组数据是广东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底色”和“坐标”。特别是在全国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2023年广东提出的增长目标能否继续起到在全局中挑起大梁?尤为受到关注。

  孤立地看数据往往容易忽视更多隐藏信息。《报告》披露:过去五年,广东GDP年均增长5%。2023年再提5%的增长目标,看似寻常。但回望2022年广东2%的增长幅度,结合“三重压力”影响依旧的大背景,“5%以上”的增长目标就凸显出广东对经济复苏前景的坚定信心。

  有信心自然也有压力,实现目标的“底气”从何而来?《报告》中另一组相对中观的数据则更能提供支撑:过去五年,广东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600万户、净增长608万户,市场主体总量全国第一。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从五年前的11家,增加到如今的17家。说明过去五年,无论外部环境多么风高浪急,广东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市场主体一直在快速增长,不断为经济体量巨大的广东提供活水。同时,高科技企业、高附加值产业比重逐年增高。这也为广东赋予更多能量,构成了新增长目标的更大底气。

  两场会议聚焦同一个主题

  相较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具体经济增长目标和措施,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更集中于对新一年经济领域问题的宏观判断和把握。不过,两场会议对2023年的展望和打算,都不约而同把“大湾区”放在首要位置。

  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加快建设世界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政府工作报告》则表示今年要纵深推进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建设三大平台的目标。

  大湾区这个“题眼”定了,两场会议核心主题可谓殊途同归,但“答题”思路却各有侧重。

  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在“合”字上发力:提出要联合港澳,做深做实在科技产业合作;合理打造国际金融枢纽。甚至关注到香港推出的创新科技蓝图、澳门提出的“1+4”适度多元战略。在“求同”的基础上,更强调推动粤港澳三地政策的呼应和对接。

  而《政府工作报告》则着重在“通”字上下功夫。要落实的事项也更具体: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实施好“澳车北上”,加快推动“港车北上”……而在这些具体措施之上,建设“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理念也呼之欲出。

  从2019年以来,港珠澳大桥、横琴新口岸等粤港、粤澳间通道已经陆续打通,如何将粤港澳间的互通扩大、转化为大湾区一体化的大循环,把珠江口沿线城市都“拉入”黄金内湾,这是广东正在围绕大湾区建设谋划的更大棋局。

  这一点,还能从广东不久前公布的交通建设数据上找到端倪:截至2022年底,广东高速总里程已经达到11211公里。2035年,大湾区将形成“十二纵八横两环十六射”主骨架高速公路。

  比照更早前编制的《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同样到2035年,广东将建成一万五千公里高速公路。在尚未建成的三千七百多公里路程中,不乏深中通道、黄茅海通道这些跨越江海的“超级工程”,也有像“两环”中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这条全长预计四百四十七公里的高速公路,将把港珠澳大桥、深圳、广州、肇庆、中山、佛山、东莞等大湾区重要城市连接在一起。

图片

  在做好“对接”的软环境、打造“循环”的硬联通之外,两个会议共同强调把建优建强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合作平台作为抓手。尤其是去年6月《南沙方案》公布后,广东这两次重要会议对南沙的未来规划着墨更多。作为最新、最大的合作平台,按照“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念,未来的南沙,或将为粤港澳三地发展赋予更大的想象空间。

  锚定5%“以上”新的动能在哪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5%以上”的增长目标。从已公布的各省数值来看,大多集中在5%至6.5%。

  在“稳字当头”的大背景下,广东提出“5%”与过去五年增速持平,较为合理。数字背后的“以上”则进一步体现了广东“稳中求进”。

  “块头”越大,惯性就越大。经济体量大是广东经济最基本特征之一。不想沿着老路走,就必须克服增长惯性,就得寻找新的动能。

  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广东的根本出路,也是广东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出路。“根本”和“唯一”也表明广东必须尽快找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以上”的空间在哪里?新的动能在哪里?

  几天前,深圳港宣布2022年该港集装箱累计吞吐量首次突破三千万标箱大关,成为继上海、新加坡、宁波舟山港之后,全球第四个年吞吐量突破三千万标箱的港口,这当中,外贸贡献不少。

  “压舱石”作用明显,也在向外界展示作为对外开放先行地的广东,四十多年后依然在坚持打好对外这张大牌——只是“外”内涵更具体,能提供的“动力来源”更丰富。不久前,广东就提出:要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将推动广东、湾区在联通世界的路上行稳致远。

  中央经济工作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选择在制造业上开展重点布局。《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而在5日上午举行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另一组数据则揭示了广东转换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这样一种可能:广东20个战略性集群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40%。未来广东制造业朝着战略性产业要动能,已经是“未来已来”。

图片

  不久前召开的广东省委全会有着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表述:认清广东所处历史方位。这就需要广东有更多的历史自觉和主动作为。

  勇于穿越复杂的经济周期,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作出示范,广东当承其重。以广东的“进”为全国的“稳”提供支撑。这也是一连串经济数字背后最真实的意义。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