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首期新视野深港融合发展圆桌会举办,专家吁构建深港跨境产业园区

2022年12月01日 来源:南方+

[ ]

  “建议深港在河套地区共建跨境新兴产业合作区,聚焦八大重点新兴产业及五大重点发展方向,由政府主导并联合企业以政企联合方式进行开发、建设与管理。”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和香港新视野智库共同发起并主办的首期“新视野深港融合发展圆桌会”,日前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办。

  圆桌会召集人、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创会理事长李罗力作题为《关于构建深港跨境产业园区的研究与思考》的主旨演讲。来自深圳、香港、北京、广州等地的二十多位资深专家学者,围绕深港融合发展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聚焦系列有时代特质和现实意义课题”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在代表发起方致辞时表示,综开院自1989年成立至今,一直不间断地把深港合作当成重大的课题进行研究、跟踪和参与。今年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回归祖国25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3周年,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深港合作”承载着新使命、新愿景再出发,圆桌会此时推出“恰逢其时”。

  圆桌会顾问、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则希望将来圆桌会能围绕不同的议题展开讨论。“深港将成为湾区的主要大都会,深港全面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最要依靠的是人才。人才需要引进、培养,也需要留住。留住的条件不仅是工作资源和支持、居住环境和舒适、老人保健和儿童教育,还有知识工作者所向往的生活方式。”吴家玮说,知识工作者更看重浓厚的文化气息、优雅的生活韵味,以及适宜的国际氛围。

  吴家玮认为,人才教育是面向未来值得思考的议题,包括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专业和职业院校等高等教育。“高校的发展不能过度聚焦于科技。一所大学如果缺乏强劲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如果没有人文社科专业的滋养,就说不上是一流的高校,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吴家玮建议,港深两地在发展高等教育时更加注重本科教育,尤其是专注博雅教育的本科院校。

  “区域协调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港深合作可以从点到面、从易到难推开,特别是深圳河套和香港北部都会区,应把内地、香港乃至于全球创新企业和人才吸引过来。”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平代表港方专家致辞说,港深之间一直有大学和智库在研究相关问题,但各方很少用圆桌会形式进行探讨和分享,这将从研究的角度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圆桌会执行召集人、香港新视野智库创始人孟宏介绍,圆桌会是一个跨区域、跨组织、跨领域,邀集香港和内地专家学者开展高端对话的平台,希望聚焦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质和现实意义的课题,为“深港融合发展”打开新视野、注入新动能,通过“小平台”释放“大能量”。

  “定位跨境新兴产业园区,聚焦‘8+5’重点产业”

  随后,李罗力展开主题演讲,建议深港聚焦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创意、智能传感器、智能机器人、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大健康、现代时尚”等八大重点新兴产业及“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信息”五大重点发展方向,在河套地区共建跨境新兴产业合作区。

  “深港跨境新兴产业园区的管理模式可借鉴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和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由政府主导并联合企业以政企联合方式进行开发、建设与管理,其作用主要是使园区建设规划项目的土地快速且以较低成本地获得与开发,并有效保证项目快速启动而后达到规模经济。”李罗力建议深港两地政府可联合成立园区指导委员会,负责制订园区发展战略和规划,制订园区的主导政策,进行有关园区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并对园区建设和运行事宜进行沟通、协调和处理。

  他还建议,深港产业园区应按跨境新兴产业园区和“8+5”重点产业的精准定位,由园区指导委员会制订全球采取统一招商的标准和策略,设立园区专业招商队伍,进行统一的招商。同时,也要结合“一国两制”的实际,在制度设计、政策供给、统筹协调方面进一步探索可行的、高效的模式。

  当日,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何俊志,香港珠海学院“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陈文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利丰发展(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家敏,国务院港澳办港澳研究所原所长陈多,深圳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庆祝,中银(香港)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香港商报前董事总经理、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张介岭,中国评论通讯社副社长王平,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副院长陈家喜,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李启军,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产业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刘战国等也作了专题发言。

  圆桌会召集人会议成员、深港澳科技联盟顾问张克科表示,会议从多角度研判主题,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全局性的建设性意见,聚焦深港融合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聚集专家的智慧,结合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大政方针,以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从国家对大湾区布局到深港共建双城都会可以落地的项目规划、合作模式、治理理念等,为进一步论证、完善和修改主题报告,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思路和着力点。

  专家观点

  深圳市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庆祝:

  “跨境产业园可成深港深化融合重要抓手”

  张庆祝认为,构建深港跨境产业园区的思考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但在利益、治理模式、政治影响的协调上都需要创新。

  “这个产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深港各自的比较优势,双方的优势资源能够高效、低成本的汇集。香港片区对海外高端人才具有一定吸引力,深圳片区可会聚产业化的中高端人才,两地人才汇聚到跨境区域并自由流动才有一定价值,因此跨境通道的相关政策非常关键。”张庆祝支持该产业园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他表示,这一是可以成为深化融合的重要抓手,形成大湾区新的核心引擎,有效汇聚大湾区创新要素;二是可以有效解决深港间协调创新难度,形成新的融合模式;三是可以有效实现跨境的政策创新。

  香港商报前董事总经理、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张介岭:

  “深企可为香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平台”

  张介岭说,关于深港合作,香港有实现第三次经济转型的需求,香港是世界上服务业占GDP比重最高的经济体,其中依赖最大的是金融服务、旅游、贸易、物流和专业服务业,但这制约了香港就业机会的多样性。因此,香港亟需全面提升竞争实力,促进包容性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创造多个创新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为年轻人创造能够提供向上流动、在职培训和职业道路更多样化的良好就业机会。

  香港再工业化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振兴传统工业、传统产业,二是更注重的是拓展新兴产业。深港合作比较可为的就是助推科研成果产业化。目前,香港特区政府正在全力、全速推动香港创科发展,并寻求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加速产业链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借助大湾区助力香港破解经济转型、产业培育、住房供给、就业优化、养老等棘手问题。

  “创科是激活香港高质量发展重要的引擎。作为毗邻香港最近的一线城市,香港北部都会区的规划出台为深港商讨跨境融合方案,释放大湾区和‘一带一路’经济潜力和香港再工业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深圳企业可为香港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平台,为两地经济创造源源不绝的动力。”张介岭说。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

  “跨境产业园不应只做上游基础科研”

  方舟认为,建设深港跨境产业园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且其定位不仅仅是深港融合的园区,关键是要能利用好深港两地的优势,为国家科技产业自立自强发挥内地产业园区发挥不了的作用,其独特性包括深圳特殊的产业优势、香港特殊的体制优势在内的融合区特殊优势。

  “在产业布局上,不能只做上游基础科研,而是要做成产业为主导的区域,以企业为主要对象和项目的区域。真正要做成科技产业化,一定是由下游推动上游,要有像华为这样的龙头企业去推动。”方舟说。

  (记者 张玮)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