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广州:内通外联 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2022年11月04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交通强国,轨道先行。

  连日来,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不断传来新进展。广州地铁十号线东湖至滨江东路区间盾构长距离穿越珠江,右线隧道顺利贯通;八号线北延段拆解线(二十四号线)相继发布环境影响评价公示;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工程(广州段)、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万顷沙—兴中段)首度披露了具体站点的分布以及线路的走向。

  今年8月,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了《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8—2035)》,中心城区加密、大湾区城市联动、打造南沙独立轨道网络是三大关键着力点,也构成了巩固提升广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能级的三重逻辑。

  交通向来是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部提出,要坚持适度超前,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眼下,作为拉动投资的重要增长领域,广州正以推动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内通外联”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有力扩大有效投资,支撑经济稳中求进,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担起广州责任、展现广州作为。

  攻克天险

  十号线盾构下穿600米宽珠江水道

  近日,随着“392号”盾构机破壁而出,广州地铁十号线东湖至滨江东路区间(以下简称“东滨区间”)右线隧道顺利贯通,标志着该线路成功攻克下穿既有运营地铁线、长距离穿越珠江等重大风险。

  地铁十号线呈东北—西南走向,斜穿广州市中心区,连接天河、越秀、海珠、荔湾四个行政区。线路包括既有三号线支线天河客运站至石牌桥段,和新建石牌桥至西塱段,全长约25.2公里,均为地下敷设,共设置19座车站,其中换乘站11座。

  在此次下穿珠江过程中,十号线东滨区间右线隧道全长约1260米,盾构机从越秀区东湖站始发,掘进至海珠区滨江东路站。隧道位于强、中、微风化粉砂质泥岩相互交错的复合地层,盾构机需下穿600米宽珠江水道。为防止在下穿珠江过程中盾构机后方来水造成喷涌,广州地铁及施工单位中铁十一局进行充分研究,对盾构机设备进行改造,增加厚浆注入设备,有效防止后方来水造成喷涌、前方来水造成壁后注浆不密实等情况。截至目前,十号线(西塱—石牌桥)土建工程累计完成54%。14座车站中,5座已封顶,8座进行土建施工,剩余1座进行前期准备。

  另一边厢,广州地铁七号线二期的建设也迎来了里程碑。10月,广州地铁七号线二期正线区间隧道全部贯通,为后续“轨通”“电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线路起于大学城南站,途经大学城、长洲岛、洪圣沙岛、黄埔临港经济区、奥体新城、广州科学城,终于水西北站,线路全长约22公里,均为地下线敷设方式。全线共设车站11座,其中换乘站7座,可与五号线、六号线、十三号线、二十一号线等线路实现快捷换乘,建成后将有利解决广州东部片区南北走廊的交通需求。

  同步实现节点任务的还有广州的“大环线”十一号线广园新村站。该站南接梓元岗站,北连大金钟站,为地下四层双岛式站台换乘车站。车站全长237米,标准段宽30.1米,扩大端宽48.5米,基坑开挖深度37米,采用先隧后站和明挖顺作法施工。截至目前,十一号线(火车站—琶洲—火车站):全线土建工程累计完成84%,建设进度在10条(段)在建地铁中位列第一。32座车站中,2座已开通,14座已封顶,15座正在进行土建施工,剩余1座在进行前期准备。

  十一号线是广州第一条地铁环线,全长约43.2公里,设32座车站,其中19座为换乘站,可实现与14条地铁线路换乘,换乘站的数量冠绝目前已有或在建的所有线路,从十一号线任何一个站点出发,换乘一次即可达到线网的大部分站点,将极大提升广州地铁线网的换乘效率。

  中轴“北拓”

  将花都、白云客流快速引入中心区

  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广州以加密中心区地铁线网密度为抓手,全力打造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世界一流城市中心,全面提升城市服务能级和辐射能级。

  10月31日,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八号线北延段拆解线(二十四号线)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信息公示,详细披露了站点分布。二十四号线线路长约31.7km,为全地下敷设线路,共设站18座,其中换乘站11座,分别为纪念堂站、梓元岗站、白云站、黄石站、夏茅站、均禾站、桃源站、江府站、东镜站、雅瑶站、广州北站。平均站间距1.8km,最大站间距3.1km,为桃源站至江府站区间,最小站间距1.1km,为远景站至棠景站区间。全线采用6辆编组A型车,属于最高设计时速100km的快速地铁。

  二十四号线为第三期建设规划调整中的线路之一,线路把花都、白云区接入广州城市中轴线,并加密中心区线网密度。从此次披露的线路走向可以看到,作为城市南北向快速地铁,二十四号线承担越秀、白云、花都三大组团间的交通联系,贯穿城市传统中轴线、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白云城市中心、大田铁路经济产业园、空港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填补广花公路走廊轨道交通空白,将花都、白云客流快速引入中心区,有利于提高轨道交通线网服务水平。

  加快推动二十四号线的建设,正是《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8—2035)》(下称《规划》)“强中心”思路的集中体现。

  历经20多年发展,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已建成开通16条(段)、621公里(不含广佛线和七号线佛山段为587.7公里),里程居全国第三。作为就业和生活的中心,越秀、天河、荔湾、海珠等中心城区的地铁线路最为拥挤。因此,《规划》提出,加密中心城区大客流走廊的覆盖,解决现有线路客流瓶颈问题,提升轨道服务品质。特别是明确指出,规划地铁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等线路覆盖大客流走廊,完善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系统。

  “这一轮规划,我们将在在建的基础上,分别搭建沿广花路、解放路的二十四号线,还有沿广州大道的二十六号线,重点舒缓三号线的交通压力。同时,沿着临江大道,以二十五号线来疏解五号线的压力。”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马小毅说。

  《规划》实施后,广州轨道交通线网对中心城区站点800米范围内人口、就业岗位的客流覆盖率将超过80%。

  联动湾区

  串起4个万亿级城市

  当前,广州着力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枢纽共享、网络互联、中心直达”的一体化轨道体系,强化广州作为湾区核心引擎的辐射带动作用。

  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下称“佛穗莞城际”)被誉为湾区“横贯铁路”,横跨粤港澳大湾区佛山、广州、东莞三市,投资超千亿元,线路设计时速160公里。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投资额最高的线路,站点的具体分布和线路走向,却一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11月2日,广州宏达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了《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工程(广州段)社会稳定分析报告》评估前公示。佛穗莞城际的项目总平面图首度披露。其中,广州段(佛穗边界—穗莞边界)长50.6km,共设13座车站,其中换乘站12座;佛山段设站8座,全长25.7公里;东莞段设站8座,全长36.7公里。

  备受关注的广州段线路经过荔湾区、海珠区、黄埔区、增城区。13个站点分别是:芳村、市二宫、怡乐路、艺洲路、磨碟沙、琶洲、新洲、鱼珠、黄埔站、埔南路、陈家林路、新塘、坭紫。

  根据国家关于都市圈集约化发展的最新精神,都市圈不宜盲目摊大饼,要以高效连通为前提。以广州为中心,时速120公里的佛穗莞城际构建起广州中心至佛山、东莞中心30分钟通勤圈,正是理想的时空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佛穗莞城际串联佛山、广州、东莞三市中心城区,将成为大湾区东西向骨干通道,与深圳都市圈城际相关线路连通后,将形成联系大湾区内地经济最为发达的4个万亿级城市的“黄金走廊”,进一步牵引大湾区一体化发展。项目目前正深化可研方案,全力争取今年具备开工条件。

  无独有偶,10月28日,《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万顷沙—兴中段)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进行公示。南珠中城际的线路走向和站点分布全部敲定,将实现广州中心区与中山中心区45分钟通达。

  南珠中城际将与广州地铁十八号线、二十二号线、广花城际、芳白城际贯通运营,珠海、中山、南沙均可实现直达白云机场,有利于南沙增强湾区交通枢纽功能,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项目目前正深化可研方案,全力争取今年具备开工条件。

  在都市圈轨道交通时代,如果说地铁线网是毛细血管,那么城际、高铁网络便是大动脉。当前,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广州正抓紧启动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报批,加快广湛高铁、广汕汕高铁、广佛环线、广花城际、芳白城际等项目建设,推进广州铁路枢纽能级提升工程、广珠(澳)高铁、广河高铁、广佛江珠城际、贵广高铁广宁联络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广州至广州南联络线、广佛环线佛山西站至广州北站段等轨道项目,助力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广州市牵头推进的广州都市圈项目共13个,包括8个城际项目和5个枢纽工程,总里程约660公里,总投资约3783亿元。在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共同推动下,13个项目已基本形成“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前期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有序推进局面。

  记者 谭超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