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深圳分站 > 最新动态

深圳前海:激发改革先行力 释放扩区新动能

2022年08月18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南国秋日,妈湾智慧港,十余万吨级班轮从凌晨起驶离或驶入,忙碌而有序。

  谁能想象,14个月前,这里还是一个传统散杂货码头,如今却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5G绿色低碳智慧港口,作业人员减少80%,通过效率却提升约50%;新增28条新航线,碳排放量却减少了90%。

  东边2公里外,前海世茂金融中心12楼,纯港风设计的香港知名建筑师事务所“hpa何设计”也在忙碌运转。

  得益于前海打破壁垒,向港人港企开放建设领域市场,公司已直接参与到包括深圳地铁机场东车辆段上盖整体开发、东莞火车站旗云城市广场等大湾区内地项目建设中。

  而这样“生机勃勃”的发展场景,在前海随处可见。

  作为先行示范区核心引擎,前海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的黄金发展期,坚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特别是《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下称《前海方案》)发布和扩区带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后,将方案细化分解成71项重点任务、203项重点事项,叠加推进“物理扩区”和“政策扩区”,推动全面深化前海改革开放实现良好开局。

  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前海地区生产总值821.1亿元,增长2.6%;规上工业增加值286.36亿元,增长7.8%,持续保持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随着深圳迎来建设先行示范区三周年,前海将持续以综合改革试点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加快实施前海总体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探索完善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下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提升深港合作水平,推动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等重大项目建设,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

  多领域先行示范

  65项制度创新成果全国复制推广

  已有40年历史的“hpa何设计”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在深圳设立分部,前海的开发开放很快引起其关注,多次考察后,“hpa何设计”成为最早在前海注册的港企之一,并于2020年初从罗湖迁入前海在地办公。

  “我们希望抢占粤港澳大湾区中心,把项目拓展到整个湾区。”“hpa何设计”董事助理周雁林说。这年10月,一项前海突破性的制度创新为公司打开市场带来契机。

  原来,前海在试行香港建设模式中发现,由于两地企业资质和专业人士的职业资格互不相通,港企难以直接进入内地市场,专业人士也无法在内地便利执业。

  为解决这一问题,前海率先向港人港企开放建设领域市场,在全国出台首个专门针对香港工程建设领域资质资格内地认定的规范性文件,推动香港规划、设计、测量、勘探、建造等5类专业机构和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测量师等11类专业人士备案后可直接在前海执业,“hpa何设计”陆续有6位港籍建筑师完成备案。

  此后,前海成为全国第一个突破港澳涉税专业人士跨境执业限制的区域,不仅取消须通过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改为执业登记,还允许视同内地税务师担任股东发起设立税务师事务所。这个执业便利化政策也成为首个落实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文件。

  “这为我们打开新的职业发展机遇,实现在更大范围发挥所长。”香港税务师郭碧莲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正式落户前海的深港澳联营税所,并将业务拓展至内地。

  在前海屡屡打破跨境执业隐形壁垒的同时,对于妈湾口岸老旧散杂货码头泊位的改造也在如火如荼进行,并以粤港澳大湾区首个5G绿色低碳智慧港口的面貌开港运营。

  妈湾智慧港打破了国外软件在码头生产管理系统的独大局面,实现了我国港口系统的突破,拥有全国单一码头最大规模无人集卡车队、全球首个具备实际作业能力的5G智慧港口水平运输场景,可停靠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舶,年吞吐能力超300万标箱。

  开港一年来,新增28条新航线,含4条远洋美洲航线;新闸口通过效率提升约50%,平均堆存期缩短至2天以内,运营企业实现年利润达1亿元,成为全国领先的数字化示范项目,该系统并被推广到其他传统集装箱码头。

  目前,前海“仅需备案即可执业”的港澳专业人士类别也已增至16类。仅建设领域就已完成43家香港专业机构、386位港籍专业人士备案,做法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而这些恰是前海近年来制度创新的两大特点:更聚焦在投资、贸易、人员自由流通方面的突破,以及着眼于未来,更注重在新领域、新风口的探索和示范。数据显示,前海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685项,其中6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根据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最新发布“2021—2022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前海位居第一持续领跑,与广州南沙、上海(浦东)、上海(临港)均处在第一方阵。

  多角度深港融通

  上半年实际使用港资同比增长23.6%

  跨境执业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前海深港人员流动融通,而放眼更大范围,可以观察到,这个区域的深港融通早已覆盖从执业到产业、从空间到民生等各个方面。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前夕,前海发布“九件惠港实事”,从住房、就业、创业、平台、金融、科创、落户、服务、民生”等方面为港人港企在前海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一个月后,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北区开园,港澳青年“创梦”空间扩展3倍,得到深港两地最高主政者的力荐。

  “前海梦工场”最早开园运营的是中区,现已是香港创业青年圈和香港高校中知晓率很高的平台,累计孵化的607家创业团队中,香港团队高达335家。北区则定位为“加速区”,重点为成长性好、创新性强、发展佳、潜力大的企业等提供发展空间。

  前海成长起来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百迈技术有限公司就是首批入驻企业之一。公司由周飞博士在香港科技大学读书期间,与几位港籍同学共同创建。2017年入驻中区时,团队仅10余人,办公空间约百余平方米。

  近6年过去,百迈技术已是国内首个具备自主底层算法、软件的机器视觉平台,员工发展至200多人,原空间已无法满足公司快速发展。此次入驻北区,则有了独栋楼宇。“我们是典型的深港合作模式,同时兼顾了香港基础科学的强大研究能力和深圳的强大落地场景和平台。”周飞期待在北区加速发展。

  事实上,为拓展香港服务业发展空间,前海推进前海深港国际人才港、深港国际金融城、深港国际法务区等深港合作重大平台建设,已累计提供产业空间82万平方米,港企签约面积近三成。

  “随身宝”联合创始人郭玮强和前海来画人力资源岗员工小新均是香港土生土长的“90后”青年,两人虽互不相识,却不约而同对前海惠港政策印象深刻。

  郭玮强说,刚来前海时团队就2人,但依托深港产业协作和前海政策,享受到从产品开发补贴、税收优惠,到人才房供给、办公室租金减免等扶持,大大减轻了创业负担。

  如今,“随身宝”智能箱包产品在淘宝和天猫上已跻身品类第一名,并快速完成从服务提供商到自主品牌拥有者的升级,拥有20多项专利,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小新则是在香港做了3年文职后,应聘到来画的。来画是前海重点科技文化公司之一,善于吸纳多元文化背景和有国际化视野的青年,其深圳总部团队有220多人,近1/4为港澳台青年。

  “我发现这里针对港澳人士的扶持非常全面,从创业到就业,从职场新人到高级管理者,从交通到住房,总之我能想到的全都已经覆盖了。”入职仅半个月,小新就申请到前海位于龙海家园的人才房,40平方米,月租仅1300元,是同区域商品房租房价格的1/4,通勤4站地铁即达。

  数据显示,为支持粤港澳青年交往交流交融,2021年前海发放港澳青年专项扶持资金8600余万元,实施的港澳青年招聘计划已发布岗位4104个。2022年上半年前海实际使用外资35.3亿美元,同比增长17.4%,实际使用港资同比增长23.6%。

  多政策发展产业

  率先落地多个“首批”领跑金融对外开放

  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高地,前海不断完善政策体系,除延续并优化已有的15%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将覆盖面扩大至商务服务业外,还研究制定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新兴产业、新型智库、科技创新,以及办公用房、招商引资、深港国际法务区等十余项产业集聚和扶持政策。

  特别是《前海方案》发布后,政策均覆盖宝安、南山等扩区范围。目前,前海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等四大主导产业占服务业比重达88.7%。

  今年5月13日,满载花岗岩毛板等货物的驳船“华辉918”号在肇庆三榕港码头办结通关手续,经过珠江水道顺利抵达蛇口港,直接换乘国际航行船舶运往泰国,标志着“深圳蛇口—肇庆三榕”组合港正式启动,成为“大湾区组合港”的上半年开通的6条新航线之一。

  组合港项目以蛇口港为出海港,实现货物在内河港口办结通关手续,实现沿海沿江海口物流无缝衔接,物流整体时长压缩至2天,能为企业节省30%的物流成本。目前,已累计开通21条航线,进出口吞吐量达11.1万标箱,同比增长5.2倍,加快构建大湾区港口群枢纽集疏运体系。

  这也推动上半年前海综合保税区及海空港进出口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1—6月,前海综保区进出口总值达962.5亿元,同比增速达48.1%,显著高于同期全国综保区平均增速。

  “前海给银行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跨境金融创新,我们始终对前海保持高度关注,特别是《前海方案》发布后,各种配套政策相继落地,前海对港资外资银行的吸引力更大了。”大新银行董事总经理兼行政总裁王祖兴说。

  今年6月24日,已有75年经营历史、在香港拥有43家零售分行的大新银行,获批在前海成立深圳分行,成为全国首家获批筹建的“双牌照”境外银行。前海也继CEPA框架下全国首家消费金融公司、全国首家港资控股公募基金公司、全国首家港资控股证券公司落户后,又一次提升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功能。

  而过去一年,前海在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便利化等领域能先行先试,全国首批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试点、全国首批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粤港澳大湾区首批“跨境理财通”业务相继在前海落地,率先形成“三个首批”金融创新实践,成为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先行先试、改革创新领跑者。

  启动不到一年的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则已签约入驻包括大新银行在内的199家金融机构,港资和外资占比约30%。

  除此之外,前海还加快了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已建设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98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7家,并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探索设立粤港澳新型研发机构。

  就在上周,前海发布《前海管理局支持科技创新实施办法(试行)》,拟整合深港比较优势,以此构建深港科技创新链条、降低创新创业合作成本,引导技术、设备、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在深港间优化配置,率先破题深港澳科创跨境融通。

  全过程提升环境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前海范例

  前海的营商环境素来对标国际,如何打造规范便利的准入环境、优质公平的经营环境、自由包容的开放环境、精准智能的服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一直是前海思考的重点。

  近年来,前海工程建设项目已实现“拿地即开工”,审批办理时间由49天压缩至13天,电子印章综合应用、商事主体歇业登记等创新做法全国复制推广;打造的“前海港澳e站通”,可面向港澳商务人士提供“注册易”“办税易”“社保通”等223项跨境服务,让港澳商务人士“足不出港澳”即可办理业务;建设多元化征信服务体系,实现深圳380多万家商事主体全覆盖;健全外资和民营企业权益保护机制,推动前海合作区投资者保护条例进入立法程序。

  德勤中国发布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2020—2021年度营商环境蓝皮书》显示:综合各维度评估结果,前海合作区营商环境已跻身全球营商环境第一梯队,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在最为关注的法治环境上,前海则一直打造与香港相仿、相亲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目前,已实现“港资港法”,首创港资企业可在合同中约定选择适用香港法。

  截至今年5月,前海法院选任了两批32名香港地区陪审员,共计参与审理案件758件;共受理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14878件,其中涉港商事案件9790件,数量居全国基层法院第一。

  与此同时,在前海设立的深圳国际仲裁院(SCIA),已率先在国内适用联合国贸法会规则,允许当事人在有涉港因素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香港作为仲裁地进行仲裁。

  “来SCIA担任立案部门秘书后,深切地感受到涉港案件在仲裁院的比重之高,案件审理时港人参与程度之深。”“90后”香港青年黄赓翰两年前从美国一家大学法律硕士毕业后,毫不犹豫选择了前海,成为深港仲裁合作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目前,香港法律专业人士可以理事、仲裁员、调解员、代理人、专家证人5种身份参与前海国际仲裁。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员也已覆盖11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来自香港的仲裁员共149人。

  今年1月,高标准建设的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正式启用,拟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探索不同法系、跨境法律规则衔接。现已集聚司法、仲裁、调解、法律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组织等六大类87家机构。

  其中,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第一国际商事法庭均落户于此,再加上前海法院、前海检察院、深圳知识产权法庭、金融法庭等,形成全国独一无二、门类齐全的专业审判机构布局,全国15家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有7家落户前海。

  就在8月15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称,根据高分卫星的持续观察发现,过去几年,深圳前海是中国城市空间形态变化最大的区域之一。2021年,这片120平方公里的土地,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达1755.7亿元。

  (撰文 张玮)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