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广州分站 > 最新动态

广州:创新主体活力迸发 科技产业乘势而上

2022年08月09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8月5日,一辆来自科技部火炬中心的“直通车”首次开至广州。

  今年,广州首次成为国家级成果转化品牌活动——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的承办城市,也是本年度全国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唯一承办城市。“直通车”的驶入,对完善地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将切实服务地方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

  全年进度条过半,广州进一步增强稳经济的责任感紧迫感,让科技创新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强势动能。

  上半年,广州工业高端化发展稳步推进,先进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稳定在60%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高端服务业增势良好,其中1—5月(错月数据)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同比增长18.1%。

  半坡山更陡,中流浪更急。广州深知“稳中求进,行稳致远”之道,奋力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先进制造业强市。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经济运行的“基本盘”焕然成型,未来可期。

  撑企业

  政策组合拳“打出”科企信心

  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关键是要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双链”的重要接合点。高企以占全市企业总量千分之六的体量,贡献了全市超过1/6的企业所得税。“四上”高企增加值4497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6%,营收突破两万亿元,接近全市企业营收总量的1/5。

  可见,高企的“数”与“质”既能影响经济大盘的下限,也能拉高城市竞争能力上限。

  年初以来,广州育企、助企、稳企专项服务行动齐头并进,加强高企培育督导,分层分类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及科技服务业企业,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难题。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批高企申报数同比增长110%。

  今年来,广州陆续出台《进一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6年)》(简称“科技型中小企业十条”)和《强服务树标杆 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行动方案(2022—2026年)》(简称“高企六条”)等政策,并提出未来五年支持科技型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行动计划。

  政暖企先知。

  “公司研发人员占比已经超过七成。我们团队的研发人员数量预计还将有30%以上的增长。”广州掌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韦眉透露,掌动智能上半年来寻求的B轮融资,对创新投入提出了新要求。广州惠企政策频发,让他们感到振奋。

  “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可通过离岗创业、在岗创业或兼职等方式,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这为企业吸引科技人才提供了制度依靠。”广州赛特智能无人清洁车事业部总经理杨帆同样信心满满。今年4月发布的《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鼓励校企人才流动。

  此外,广州聚焦可能“断供”的产业链重点环节部署创新链,建立“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机制,并为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提供充足“水源”,陆续出台了《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直接股权投资管理实施细则》等多项政策。

  “我们将企业的技术产品化能力向创新链前序阶段延伸,通过创新链的指向准确和硬核高效,加速技术产品化进程,源源不断服务于产业创新。”广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批研发投入高、全球化布局、品高价优的科技企业次第涌现。

  稳增长

  先进制造搭上成果转化“直通车”

  全国范围内,各大上市家居企业迎来今年第一波估值高峰,是在6月底。在此之前一个月,来自广州的云工业软件服务商三维家,便率先感受到经济回暖的迹象。

  “无论是我们的3D云设计软件还是云制造软件,6月份相关数据都在提升,并且出现同比增长,证明下游的家居消费在复苏。”该企业CEO蔡志森介绍。

  对先进制造业发展趋势的精准预判,得益于三维家每年上亿元的研发资金投入,及其与高校院所共建实验室提供的3D渲染技术、XR新锐技术、云工业建模技术的支撑。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锚定全年目标任务不动摇,广州着力保供稳链加快工业生产、助企纾困稳住市场主体的同时,探索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

  根据广州市科技局开展2022年度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广州站)工作的有关安排,全市将重点围绕“造车健城”4条人工智能优势赛道(“造”—AI+先进制造、“车”—AI+车辆交通、“健”—AI+健康医疗、“城”—AI+城市治理),征集、挖掘、筛选一批技术成熟度较高、产业化前景较好的项目推荐进入“直通车”项目库。

  “‘直通车’的到来,进一步助力广州建立起政府、高校院所、企业、投资机构、服务机构五方联动的成果转化机制。”大湾区中心天河基地总经理丁瑶谈道,从科技部火炬中心到省、市、区科技主管部门四级联动,为创新主体“搭台”,为市场主体“赋能”。

  今年来,广州持续推动建设广州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广州人工智能融合赋能中心,加强新兴产业布局。同时,抢抓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重大机遇,推进简化科研设备、科研样本样品进出口手续,推动粤港澳科研机构联合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

  硬核举措的背后,是广州开展科技成果孵化、产学研合作对接、科技成果评价、资金人才资源对接等工作所作的不懈努力。随着从“书架”向“货架”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进一步打通,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知识,实实在在地取得了“变现”。

  谋未来

  榜单“风向标”激发市场活力

  广州独角兽榜、广州人工智能企业创新发展榜、广州硬科技企业榜、广州拟上市高企百强榜……面向不同主体对象的系列榜单,你方唱罢我登场。

  今年,广州市科技局主导建立“榜单制”,并按年度对榜单予以动态管理。此举旨在最大程度撬动市场力量聚焦榜单企业、项目开展服务,形成广州创新驱动发展“生力军”。

  这是聚焦科技硬核实力的“摸底考”。

  榜单的制定,由广州依托在穗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载体、龙头企业(培育或裂变)等各类创新主体,广泛收集硬科技技术及企业线索信息。在此基础上,政府联合相关国有平台及专业机构,构建指标体系并评价筛选而成。

  上榜企业或项目可谓淘尽黄沙、优中选优。例如,“拟上市高企百强榜单”的上榜企业,需满足企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定位面向全球;企业已获得投资机构投资等诸多“门槛”条件。榜单评选过程,也是对科创尖兵的“摸底测试”。

  这是汇集多方要素资源的“风向标”。

  政府主导制榜,正是要保障榜单的公正、权威。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将联动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撬动券商、律所等市场化服务力量,同时支持国资重大平台发挥支撑作用,各方发挥优势,共同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强市建设的强大“合力”。

  作为具有官方性质的“风向标”,榜单形成后,“雨林式”服务将随之而来。例如,广州产投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集团将通过落地孵化、产业加速、投融资对接、企业培训、上市挂牌辅导等举措,计划培育出一批核心技术过硬、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高的企业。

  这是面向未来创新布局的“花名册”。

  一方面,系列榜单将引导社会资本“扶早、扶小,投早、投小”,为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优质企业种苗;另一方面,“技术清单”将结合硬科技成果产出情况以及相关产业需求,通过精准对接和服务,推动清单技术落地实现转化。

  蓝图既定,乘风破浪。接下来,广州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充分激发各类主体积极性,引、育结合,将为全市做强做优战略性支柱产业、高起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发展未来产业提供强有力支撑,持续推动广州由科研资源大市向科技创新强市迈进。

  ■样本

  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奥松电子:“方寸之间”寻求新增长极

  步入广州奥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园区,在一处醒目的显示屏上,空气温度、土壤湿度、二氧化碳浓度、颗粒PM2.5等环境监测数据实时跳动。指着不远处形似智慧路灯、顶端有太阳光板的设备,该企业副总经理陈新准介绍,这是企业自主研发的“小气象站”。

  “它的学名是空气质量综合检测系统,未来将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新准说,作为广州生产传感器特色芯片的高新技术企业,奥松电子在疫情冲击等因素的影响下,奋力承压前行,坚持自主创新。“今年年底,我们企业预计营收增长超过20%。”

  在陈新准看来,奥松电子所在的传感器行业,正在抓住窗口期实现进口替代。在百舸争流的市场上抢占份额,离不开强大的科技研发支持。该企业针对国产化替代研制的仪器、仪表等产品,几乎每年都有新品推出。

  奥松电子今年新研制了一款露点仪。与以往在数控加工机床上生产不同,这款设备创造性地采用了光刻机生产。以往在铜块上的机械加工,由此转变为在极小范围内的芯片级加工。小型化带来的成果是生产过程节能、抗污、且可快速响应。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微米见方的芯片上,有悬臂、沟壑、柱子等各种复杂设计。”陈新准说,这款运用半导体加工工艺生成的露点仪,被寄望成为该公司在仪器仪表方向上的新业务增长点,同时也将助力形成相关元器件的温湿度检测标准。

  露点仪是奥松电子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该企业目前在研项目超20个。区别于其他传感器项目,奥松电子作为集研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应用为一体的MEMS智能传感器全产业链企业,可以同时横向研发多种传感器。

  “有龙头企业就会带来集聚效应,广州在重点支持龙头企业的同时,用好市场机制带来上下游产业链汇聚。”面向未来,陈新准谈到,“广州的‘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还需要爬坡越坎,但拥有深厚制造业基础的广州,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依然具有极强经济韧性。”

  ■观点

  华南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张振刚:

  数字孪生赋能:价值链创新跃向价值网创新

  当前,广州积极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数字技术从概念阶段走向实际应用阶段,驱动制造业、建造业等实体产业和城市治理进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时代。在此背景下,城市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能力、能级和能效稳步提升?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导、广州数字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振刚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引入了“数字孪生”概念。在他看来,通过数字孪生赋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纵向集成、横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将促进价值链创新跃升为价值网创新。

  数字孪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城市发展能效

  数字孪生是指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和数据,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并充分利用两者的双向交互反馈、迭代运行,对实体空间的全生命周期运行进行感知、诊断、预测、控制和优化,进而实现实体与虚拟空间共享智慧与协同发展的过程。

  张振刚表示,数字孪生可以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发挥作用:一方面,产品数字孪生、生产数字孪生、设备数字孪生将助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数字孪生、产业数字孪生、城市数字孪生可共同提高城市发展能效。

  “以数字孪生技术挖掘数据资源,产生新颖、独特、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模型,对产品的可制造性进行虚拟验证,可加快产品设计迭代优化的速度,提升研发效率和生产柔性。”张振刚认为,企业发展产品数字孪生,将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

  同时,企业发展生产数字孪生,指导产品制造、装配过程的工作,将减少生产过程的错误,提高生产效率;发展设备安装和运维数字孪生,在工厂设计和产线调试方面可提质增效。“因此,广州要支持建设数字化工厂,发展大规模柔性制造。”张振刚谈道。

  张振刚还建议,广州要支撑以智能芯片、元宇宙等产业为核心的数字孪生产业健康发展。“广州可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试验区,开展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技术的场景研究及社会实验,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促进数字孪生技术发展的产业激励政策。”张振刚说。

  数字孪生促进“三个集成” 强化产业能级

  在张振刚看来,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需要面对数字化的纵向集成、横向集成,以及端到端集成。

  在生产制造环节,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将推进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产线与产线、车间与车间、工厂与工厂之间的数字化纵向集成,提高生产效率。张振刚指出,中国联通广州公司与珠海格力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以5G技术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赋能“黑灯工厂”建设等,在降本、提质、增效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

  横向集成则是指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实现物质、能量、信息的融通。“积极发展数字孪生技术在横向集成中的应用,将促进提高行业的发展能级。”张振刚认为,这将有力促进企业发展规模的迅速扩大,“广州白云电气集团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建立智慧供应链、智慧生产线,实现大规模柔性制造,仅一个单体数字化工厂就可以达到年产值30亿元。”

  此外,在跨场景中应用时,数字孪生技术可促进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的融通,实现制造商、供应商、服务商和客户的有机融合,促进生态共创、联体共生。张振刚表示,广州市众多家居定制化龙头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以及BIM建筑信息模型开展智能化的数字孪生家居定制,实现了家居定制一站配齐。这就是工业生产中的“端到端集成”。

  “通过数字孪生赋能三大集成,将促进价值链创新跃升到价值网创新。”张振刚谈道。

  (记者 李鹏程 实习生 关兆文)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