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广州分站 > 最新动态

凝聚创新活力 构筑科创策源地——中新广州知识城的“知识”密码

2022年08月04日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编者按:8月26日,将迎来国务院批复《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以下简称《规划》)两周年。根据《规划》,2035年的知识城,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引擎、全球知识产权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经济参考报》将以知识城为观察样本,推出聚焦中新广州知识城发展之“创新篇”“开放篇”“智慧篇”等系列稿件,讲述知识城高质量发展故事。

  从2010年奠基建设,到2020年国务院批复总体发展规划,再到今天初具发展规模,一座立足湾区、面向全球的世界知识经济高地正在拔地而起,从愿景变为现实。这就是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根植“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黄埔,并秉持其开放基因的中新广州知识城。

  在“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等多重战略机遇下,知识城交出一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答卷”,全球顶尖的生物制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企业纷纷安家落户,形成集群效应。探寻其背后发展密码,业内专家给出的高频词是“知识”为钥。这把钥匙如何开启知识城开放发展的大门?未来又将如何进一步打造大湾区科创策源地与高质量发展“引擎”?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访。

  “知识”引力 创新产业加速集聚

  中新知识城所在的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历来是跨国企业投资的重点地区。伴随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启程,全球光学及光电行业知名德国品牌蔡司集团也迎来了新的发展。

  “我们在全球六个极具竞争力的候选地区中选择了知识城,成功引进了集团全球领先的医疗器械产品在此落地投资。”卡尔蔡司光学(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彭伟表示。在疫情影响全球经济的大环境下,2021年,蔡司集团总部对蔡司光学中国新增投资超4亿元,用于先进智能设备采购和改造,进一步扩大了蔡司在中国的投资力度和深度。

卡尔蔡司光学(中国)有限公司

  从“落户中国”到“投资知识城”,过去几年来,这种获得外资青睐的“高光时刻”,知识城屡屡经历。

  就在6月份,总投资逾14亿元的中新智慧园正式开园,首日便迎来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绿色发展、金融科技等领域十八家优秀企业入驻,将致力于打造以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的全球化产业生态圈。

  这些故事并非个例。“近年来,中国日渐成为诸多跨国企业的全球业务发展引擎。”彭伟说,外企在知识城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投资额、投资结构以及对中国经济参与深度的变化,折射了这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力。

  如今,广州知识城的引力效应越发强劲——“三集群两高地”的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建设形成全球顶尖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化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成全国唯一实现“专利、商标、版权”统一管理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元素最集中的高地,正在全力建设中国纳米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产业化高地。

  持续完善的产业链、强韧的产业配套能力和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引得企业纷纷抢滩园区,既有喜人的“增量”,更有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质效”。

  目前,生物制药产业集群方面,百济神州、诺诚健华、GE-龙沙、康方生物等创新制药项目40多个;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方面,集聚粤芯芯片、深南电路、光掩模等上下游企业超80家,多项核心技术实现国内零的突破,预计2035年总营收超3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方面,已落地小鹏汽车智造基地、百度Apollo全球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等项目。

知识城生物医药园

  “放眼全球,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增长活力、市场创新速度举世瞩目。”新加坡驻广州总领事罗德杰说,以知识城为例,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投资者越来越谨慎的情况下,这里是全球投资人青睐的热土,未来发展前景良好,能成为广州甚至广东下一轮改革开放、知识创新的动力源。

  “知识”为钥 “机遇之门”越开越大

  “中国是全球创新最蓬勃的市场之一。能在中国立于市场领先地位,就能更好地走向全球。”百吉生物首席科学顾问兼科学委员会主席Jean-Paul Thiery教授表示,知识城优渥的投资环境、高效超前的管理理念和手段,让百吉生物看到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事实证明,以“知识”为钥,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招牌越擦越亮,“机遇之门”越开越大。

  成立之初,中新广州知识城便被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创新载体之一,也是中国与新加坡共同打造的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和国际化知识创新平台。2020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赋予了中新广州知识城一个重任——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提出将中新广州知识城打造成为“立足广东、辐射华南、示范全国”的知识产权引领型创新驱动发展之城,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探索经验。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两年来,知识城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按下了建设的“奋进键”,推动建设知识创造新高地,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探索开放合作示范区……围绕重点目标,系列举措相继推出,聚力而行。

航空轮胎大科学装置即将投入使用

  ——不断汇聚大院大所,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推动航空轮胎大科学装置、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二期等科创平台投入使用。

  ——更好地聚焦创新内核,为企业前行装上“推进器”。依托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国际人才自由港等人才服务平台,知识城不断汇聚全球高端知识型人才。

  ——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中新广州知识城条例》,是我国4个中新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中首部省专项立法的地方性法规,通过省立法将国家和省级相关经济建设管理权限交由知识城管委会行使,为其深化改革、先行先试赋予更大权限。

  ——中新广州知识城片区与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片区、空港片区、南沙科学城片区组成共计118.783平方公里的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将复制推广58项广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涉及投资、贸易、金融和法治服务等重点领域。

  “创新之势不断升级,对知识城来说,意味着更大的机遇。”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毛艳华说。

  《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发布后,知识城与南沙等开放创新区域的携手合作,叠加优势将越发明显,二者南北呼应,成为打造广州城市科技创新轴的两个重要支点。华南城市研究会(智库)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认为,广州正在探索打造的“北起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抵南沙科学城”的科技创新轴,有望成为广州城市发展的第三轴线。

  “知识城具有地域优势、开放优势和政策优势,及其与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加坡三个极其活跃的自由港紧密合作优势,有望成为中新合作的‘桥头堡’。”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聂平香表示。

  在中新双方的共同推动下,2平方公里的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中新合作二期)全面启动建设,不断吸引着中国和海外资本的关注,将引入多个中新合作项目,知识城已进入新一轮的扩容提质发展。

  知识“引擎” 打造世界级创新之城

  外资引得进,稳得住,关键看营商环境。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知识城作为目前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唯一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的区域,大胆先行先试,首创内地知识产权司法案件诉前、诉中全过程调解合作机制,成立全省首家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调解中心等,形成一系列完备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运作模式,成为国内知识产权保护资源最齐备的区域之一。

知识产权服务园

  “一直以来,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都是跨国公司对我国营商环境的主要诉求之一。”聂平香表示,中新广州知识城正是聚焦跨国公司提出的问题,直面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难点和痛点,加大开放和创新力度,将中新广州知识城打造成为“立足广东、辐射华南、示范全国”的知识产权引领型创新驱动发展之城,吸引更多境外创新企业以及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区域总部入驻,为我国高质量吸收外资提供样板。

  在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看来,知识城的魅力除了来自它辐射的广阔腹地与市场空间,也来自其完善的产业链以及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人才资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澳门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翻译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教育部审批通过,为大湾区首个翻译类合作办学项目;依托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国际人才自由港等人才服务平台,知识城不断汇聚全球高端知识型人才。

  “未来,知识城可集中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创重大载体,强化科研院所、高校及人才聚集,不断深化开放与合作理念,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和开放生态。”朱克力说。

  按照《中新广州知识城“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十四五”期间,知识城将对标国际顶级总部经济创新集聚区,汇聚一批产业链长、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科技、制造、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港航服务等领域总部企业,重点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设立综合性总部及研发、营销、结算等功能性总部。

  “诚然,为了更好实现国家赋予的发展目标,中新广州知识城还需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聂平香说。她提出,发展的核心在于不断扩大和深化开放,对标国际高标准,积极探索有利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和创新型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速集聚全球、港澳高端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

  厚积薄发、破茧蝶变。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郑勇表示,知识城将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力争取得更加丰硕的知识产权综合改革成果,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国际竞争力更强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新高地。

  (记者 王文博)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