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2日 来源:粤港澳大湾区门户网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在其官网发布通知,正式印发《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这是指导我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我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关键支撑,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结合点。如何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进行了相应部署。
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
《规划》提出,到2035年,广东将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2%,城镇常住人口11000万人,城镇化发展方式全面转型、,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全面优化,城市功能品质全面完善,新型城乡关系全面建立,人的全面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得到充分彰显。包括以下具体目标:
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多层次城镇化发展格局更加成熟定型
现代化城市体系基本建成
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城乡全面融合发展基本实现
优化“一群五圈”城镇空间格
《规划》提出,优化“一群五圈”城镇空间格, 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及资源优化配置等核心功能,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加快形成中心城市辐射都市圈、都市圈引领城市群、城市群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增长动力新机制。
为此,《规划》从加快建设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构建现代化都市圈体系、推动中心城市打造全省发展核心引擎等多个方面进行部署。
1、加快建设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优化城市群内部发展格局
• 坚持极点带动,发挥广州、深圳“双核”驱动、双城联动作用, 强化珠海作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定位,不断提升佛山、 东莞等特大城市发展能级,强化惠州、中山、江门、肇庆等节点城市与核心城市的互动合作,带动周边特色城镇发展,加快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
• 稳步推进珠三角地区产业、交通、营商环境、社会治理、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深度一体化。
• 促进要素资源在珠江口东西两岸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珠江口东岸深化创新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动能转换升级;引导人口、产业、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向西岸流动,提升珠江口西岸要素聚集能力,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 加快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建设,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促进主要城市间高效连接和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
• 深化各市在教育、文化、旅游、体育、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 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积极推进重要科研机构、重大创新平台在珠三角布局,加强交叉研究平台和前沿学科建设。
•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 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广州创新合作区等创新平台建设为着力点,依托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推动平台间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加强与香港、澳门创新资源协同融合,携手港澳共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 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动广州南沙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建设和运转,建设国际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 优化区域创新生态,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的聚才效应,集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顶级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
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
• 全面推进珠三角与香港、澳门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及现代农业配套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
•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珠江口东岸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珠江口西岸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现代服务经济中心,携手港澳建设国际金融枢纽,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价值水平,加快构建优质生活服务供给体系。
• 突出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强化珠三角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
• 推动珠三角地区通过产业协同化、交通网络化、服务高端化,辐射带动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发展。
• 加强创新资源、创新市场对接,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有序流动,支持珠三角优势企业参与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 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广梅产业园、深河产业共建示范区、莞韶产业园等城镇化和区域发展平台建设,深化产业协同共建。
• 加快建设珠三角连通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快速大通道,以教育、卫生等民生事业为重点,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格局
• 携手港澳有力有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 深化与港澳全面务实合作,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 进一步落实与港澳CEPA系列协议,推进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和人员货物往来便捷化,建设一体化市场环境。
• 携手港澳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及人文交流,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
• 加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联系,吸引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总部落户大湾区,加快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支持跨国公司在大湾区设立全球研发中心、实验室和开放式创新平台,提升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
• 携手港澳扩大国际市场,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与全球竞争力的全面开放合作高地。
2、构建现代化都市圈体系
优化提升广州都市圈
• 发挥广州主核心、佛山副核心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广佛同城化,强强联合共建国际化都会区,深入推进广清一体化,联动肇庆、清远、云浮、韶关“内融外联”,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典范。
• 推动广州、佛山产业高端化发展,夯实肇清云韶制造业发展基础,实现产业协同联动和有序转移承接。
• 构建以广佛为核心的高速铁路通道及城际铁路网络布局,推动都市圈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管理。
• 完成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新建珠三角枢纽机场,提升广州国际航空枢纽竞争力。
• 以广州港为龙头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增强国际航运综合服务能力。
• 鼓励广佛人才、技术等要素向肇清云韶流动和配置。
• 依托现有高等教育资源,支持广州与其他五市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建设特色大学和应用型本科院校。
• 支持广州与其他五市的医疗单位共建共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在都市圈范围内共享。
• 联合开展西江、北江、珠江流域上下游及交界河涌水环境评估和修复。
做优做强深圳都市圈
• 积极发挥深圳中心城市核心引擎功能,强化东莞的战略支撑作用,推动深莞惠一体化发展, 推进河源、汕尾主动承接核心城市功能疏解、产业资源外溢、社会服务延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现代化和创新型都市圈。
• 充分发挥珠江口东岸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和配套优势,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联合构建以高端电子信息为主导的科技创新产业体系。
• 加快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联动发展,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以海洋科技创新为引领,合作发展现代海洋产业。
• 织密深莞惠轨道交通网,加快河源、汕尾高铁建设,探索都市圈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管理。
• 以深圳机场为主枢纽,联动惠州平潭机场,建立协同联动的国际航空枢纽,优化港口群功能布局,推进都市圈港口统筹发展。
• 规划建设东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深汕合作区供水工程和深圳市新丰江水库引水工程,增强都市圈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 在跨界区域开展基础教育联合办学试点,深莞、深惠探索共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并共享学位。
• 探索推进各类社会保险跨地区转移使用,在部分跨界片区率先开展社保同城化试点。
• 完善东江沿岸各市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实施东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联合保护东江水质稳定优良。
培育珠江口西岸都市圈
• 以珠海为核心加快推动珠中江协同发展,联动阳江协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带动粤西地区发展重要增长极。
• 做优做强家电、家具建材、特色食品等优势传统产业,以海工装备、智能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为核心,推动珠中江阳加强产业协作,建立区域产业协同创新体系,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珠海—江门大型产业园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 支持四市联合推动“海洋—海岛—海岸”旅游立体式开发,大力发展以滨海旅游为特色的海洋产业。
• 统筹珠江口西岸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布局,加强港口分工协作。
• 将珠海机场建设成为地区性枢纽机场。
• 加快珠江口西岸高铁、城际铁路建设,构建完善的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
• 提升珠海核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能力,积极开展优质基础教育跨区域交流,推动高端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布局,提升都市圈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 面向港澳,鼓励珠海、中山、江门、阳江建设多样化、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
• 加快推动都市圈社会保障政策“软联动”,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建设。
• 加快建设珠中江供水一体化工程。
• 加强北部山林和南部海洋生态系统共保共育,协同开发保护天露山生态资源和西岸海洋海岛岸线资源。
五大都市圈融合发展
• 《规划》还对培育汕潮揭都市圈和培育湛茂都市圈进行了部署。
• 《规划》明确,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充分发挥好跨江通道作用,加快推进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市场规则、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平台、生态保护等全方位对接,实现深度融合、共建共享,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优化发展,带动环珠三角城市“融湾”发展,做优做大珠三角城市群。
• 《规划》要求,强化汕潮揭、湛茂都市圈与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互动,促进设施互联、功能对接、产业互补、生态共保和市场共享,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引领东西两翼地区加快发展。
• 《规划》提出,五大都市圈携手共筑北部环形生态屏障和粤港澳大湾区外围生态屏障,协同推进海洋开发与保护,共建南部海洋生态保护链,构建“中心引领、环珠崛起、两极腾飞、绿屏拱卫、蓝色拓展、全域美丽”的全省空间发展格局等要求。
3、推动中心城市打造全省发展核心引擎
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全球标杆城市
• 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等五大战略定位,支持深圳加快实现“五个率先”。
• 推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 深化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进产业链质量提升,加强与港澳创新资源协同配合,以光明科学城等为重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同时有序疏解与城市发展方向不相适应、比较优势弱化的一般制造业,重塑再造高品质工业园区、高科技产业带等发展空间。
• 以综合改革试点牵引战略战役性改革,完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服务供给和保障机制,打造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
• 推进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全面优化城市开发格局,做优做大都市核心区,合理控制开发密度,有序推进城市更新,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促进人口合理分布,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现代化新城,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
提升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发展能级
• 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中心,打造全球营商环境新标杆。
• 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作用,打造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为主阵地的科技创新轴,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型城市。
• 大力发展高水平现代产业集群,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现代物流、商贸会展、绿色金融等服务业发展水平。
• 支持广州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 优化城市生态网络、交通网络和生产生活网络,提升中心城区综合城市功能,高质量推进老城更新改造,高标准建设南沙副中心和空港经济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等郊区新城,促进中心城区、 郊区新城之间互联互通和功能互补。
• 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专业批发市场等非核心功能,推动物流园区改造升级为公共配送中心, 促进过度集中的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向郊区新城和周边城市迁移, 以“绣花功夫”治大城市病。
培育珠海、汕头、湛江三个省域副中心城市
• 支持珠海联动澳门加快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推动珠海保税区、洪湾片区、鹤洲片区以及航空产业园、高栏港经济区、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功能协调和产业联动,聚焦家用电器、集成电路等培育发展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前沿产业集群,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 支持湛江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北部湾城市群和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在深化陆海双向开放中推进高质量发展,以湛江湾为核心强化城市辐射能力。
支持佛山、东莞打造省级经济中心城市
• 推动佛山、东莞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互动合作、融合发展,成为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
• 持东莞、佛山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珠三角乃至全国制造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探索经验。
• 推动佛山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聚焦核心功能,做大做优做强主城区,推进大良、容桂、伦教一体化发展,优化外围新城及专业性城市组团布局,提升城市品质和社会治理水平,全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
• 推动东莞打造更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国家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推进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大中心建设,引导优质资源和重大项目集聚布局,推动各片区统筹联动发展,建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之都、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在提升大中城市发展能级和功能品质方面,《规划》提出,推动珠三角大中城市优化创新发展。明确了支持中山、惠州、江门、肇庆等城市聚焦产业和创新发展,融入国际创新网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主动承接超大特大城市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 强化产业转型升级和质量品牌建设,优化市政公用设施布局和功能,支持三级医院和高等院校在珠三角大中城市布局,增加文化体育资源供给,营造现代时尚的消费场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新增长极。以及推动中山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惠州建设珠江口东岸新增长极,江门建设珠江口西岸新增长极,肇庆建设大湾区连接大西南的枢纽门户等任务。
此外,《规划》还提出,推动河源、清远、云浮等城市都市区对接融入珠三角,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新一轮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形成环珠三角产业集聚带。
全面放开放宽落户限制
《规划》提出,全面放开放宽落户限制。调整完善广州、深圳两个超大城市的落户政策,建立健全积分落户年度指标逐年增长机制,及时调整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的护理人员、环卫工人、技术工人等普通群体的落户指标,精简落户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鼓励中心城区与郊区新区采取差别化落户政策。
《规划》提出,推动居住证制度扩面提质。加强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发放管理,提高居住证申领、签注便利度,推动城市群、都市圈内部居住证互认。
缓解超大特大城市住房供需矛盾
《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新型城市,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提出优化城市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由追求规模向注重质量转变,推进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规划》提出,加强品质化、特色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推进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江门、惠州、中山等城市建设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开展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建设一批医防能力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分工协作、双向转诊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
为构建高效便利的市政公用设施网络体系,《规划》提出,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规划控制并预留城市轨道交通空间,加快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城市发展适宜的城市轨道交通。
《规划》提出,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新型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要求推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超大特大城市多渠道增加住房供应,缓解住房供需矛盾。同时提出支持推进广州、深圳、佛山、肇庆全国住房租赁试点工作,抓好保障性租赁住房广州、深圳全国试点和珠海、佛山、东莞省级试点工作,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多主体投资、 多渠道供给。大力支持广州、深圳等人口流入集中、住房供需矛盾突出的城市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
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规划》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城市集聚创新要素的主要载体作用,以增强城市创新能力为牵引,提升城市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就业支撑能力,建设创新环境开放包容、创新资源高效集聚、创新产业蓬勃发展的创新城市。
《规划》明确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的任务,提出要强化人才对城市创新的核心支撑作用,优化实施“ 珠江人才计划”“ 广东特支计划”等人才工程,支持广州、深圳等有条件城市在人才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和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支持创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国际院士谷、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此外,《规划》还提出支持广州、深圳建设青年创新型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
《规划》要求建设多层次创新创业平台,提出要增强中心城市创新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主要牵引,在珠三角各市合理有序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
《规划》关注加快推动城市产业创新发展,提出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支持广州建设国家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推动广州、深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支持广州、深圳等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积极发展智能制造,推进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高标准建设广州琶洲、深圳宝安等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加大智能建造技术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构建工程建设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在粤港澳大湾区试行新型智慧城市联网
为建设运行高效的智慧城市,《规划》提出搭建智慧城市管理平台,要求在粤港澳大湾区试行新型智慧城市联网,支持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等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开展县城智慧化改造,培育智慧县城投资运营商。
《规划》还提出打造多元融合的智慧应用场景,推广智慧交通,加快推进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工程(广东)建设,推进广州、深圳等市试点智能交通示范区建设,开展无人驾驶、无人物流配送试点,率先在广州南沙、肇庆等地建成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应用场景,争取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预商用。构建电网数字化平台和能源大数据平台,在广州等地试点建设能源区块链平台和电力物联网。
同时,《规划》要求推广智慧医疗,提升医疗机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建设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节点,实施粤东粤西粤北远程医疗疫情防控能力提升项目,推进全民健康信息远程医疗项目建设。并要求推广实施智能市场发展示范工程,针对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电商和供应链管理等典型场景,构建安全便利的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国际化数据信息专用通道。
此外,《规划》还要求打造升级版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出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治安一体化联动协作防控机制。
打造具有历史记忆感和鲜明时代特色的人文城市
《规划》提出,保护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鼓励文化创新发展,塑造岭南特色城市风貌,丰富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打造具有历史记忆感和鲜明时代特色的人文城市。
为此,《规划》提出,彰显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推动南粤古驿道、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支持线性文化遗产沿线城市协同推进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
此外,《规划》要求凸显城市现代文化特质,倡导全民阅读、全民健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积极向上的现代城市文化内涵,鼓励开展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南国书香节、粤港澳大湾区(肇庆)光影艺术节、广州国际马拉松、江门华侨华人交流合作大会、冼夫人文化周等品牌活动。
另外,《规划》还要求高质量推进文化设施建设,提出优选一批文化设施建设成为粤港澳三地青少年研学旅基地。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