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各界热议

“双区驱动”背景下 深圳产业如何转型升级?

2019年11月22日 来源:南方网

[ ]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公布;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发布,深圳再一次迎来历史性时刻。

  历史选择了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深圳创新之路如何走?深圳产业发展迎来什么样的挑战?深圳产业升级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深圳市蜂群物联网应用研究院执行院长林昕,广东省应急产业协会副会长、深圳市危险化学品行业协会会长吕中平三位专家,对深圳创新之路、产业发展深入了解析。

  郭万达

  发力优势产业,补齐创新短板

  “深圳要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郭万达指出。

  当前,深圳在电子信息产业、5G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取得一定的成绩。针对深圳产业发展的短板,郭万达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要加大高校建设的力度,建设大科学装置、重大实验室,加强基础研究;吸引全球人才;加强与香港的合作,进行产业优势互补。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深圳要从源头创新抓起

  在《意见》的“五个率先”中,“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居于首位。在郭万达看来,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在战略定位里面,“高质量发展高地”是居于首位的。

  “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我认为深圳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郭万达建议:其一,依靠创新驱动,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际科学中心,发挥深圳创新的关键作用;其二,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其三,要开放包容,加强对港澳的开放、对世界的开放。

  郭万达认为,《意见》里提出要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必然的。“以前,在国家的布局中,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只有北京、上海、合肥等地,主要是看中这些地方高校集中,有大科学装置、重大实验室。”郭万达认为,这次提出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建立在深圳本身的优势基础之上。

  具体来看,深圳近10年高校数量增长迅速,从几家到十几家,未来可能超过20家;深圳研究机构增多,有国家级实验室,也有诺奖获得者实验室,还有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面向产业的很成功的工业研究院;最重要的是,深圳本身有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企业,比如华为、中兴、大疆、比亚迪、腾讯,他们本身研发能力比较强。

  “深圳要在源头创新上加大力度,不仅建设产业创新中心,还要建设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郭万达建议,一方面,深圳要加大高校建设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建设大科学装置、重大实验室,加强基础研究。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瞄准5G、先进制造业等产业

  《意见》指出,对标全球创新布局,未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要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现代产业体系。”在郭万达看来,现代经济体系包含先进制造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5G的应用,金融与科技的融合等多个领域。“5G、先进制造业、互联网、金融等领域深圳本身就有很大的优势,应该在这些领域集中发力,进一步扩大优势。”

  针对深圳产业发展的短板,郭万达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要加大高校建设的力度、吸引全球人才、加强与香港的合作。

  “深圳在通信高端器件、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本身就有很好的基础,要在这两个领域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就要在现有的基础更进一步。我认为这就需要跟其他领域的先进制造业结合起来,实现智能制造。然后再把智能制造的成果应用到各个领域去,打造智能经济。”郭万达认为,通信高端器件、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创新,都属于智能经济的一部分。

  郭万达认为,深圳要加强同香港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深圳的硬件制造可以和香港的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加强智能制造产业链的延伸。“《规划纲要》提到了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圳在这两方面有强大优势;而香港则拥有‘再工业化’优势领域,如AI、人工智能和生物制造等,二者可以优势互补。”

  林昕

  深圳打造“国际物联之都”大有可为

  11月初,深圳物联网产业合作交流推介会暨全球物联网产业大会(上海站)成功举办。参加完该会议以后,深圳市蜂群物联网应用研究院执行院长林昕回到了深圳。

  为推动深圳物联网产业发展,林昕不遗余力。他认为,物联网未来会覆盖社会的各个角落。“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背景下,深圳物联网产业前景乐观,打造‘国际物联之都’大有可为。”

  以物联网为背景的第三次产业浪潮来临

  林昕认为,在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第一次产业浪潮以及以互联网、移动通讯网为代表的第二次产业浪潮已经过去,现在人们正面临着以物联网为背景的第三次产业浪潮。

  据统计,2018年,中国物联网产值已经达到3000多亿元。有数据显示,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1.7万亿美元,大约会有204亿台的物联网设备供人们使用。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的整体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

  令人欣喜的是,在物联网行业,深圳已经有走在世界前列的企业,深圳物联网行业协会会员企业高新兴物联NB-IOT模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据了解,深圳物联网行业协会目前会员企业已超过5000家。

  “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即将到来,各种智能化设备应用都会逐步普及到社会各个角落。”林昕判断。

  创新是物联网的底色 发挥湾区协同作用

  科技创新将是深圳新的驱动力,而物联网作为一项前景广阔、影响深刻的新兴产业,将会助力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该产业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深圳科技创新的基因。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在过去40年的进程中,涌现出华为、平安、腾讯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性的创新型企业,深圳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充满魅力、活力、动力和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林昕指出:“深圳的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一个过程,以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为例,30年前,几乎都是国外品牌,今天,几乎都是深圳品牌。”

  深圳创新背后,离不开完善的产业链。林昕特别提醒:“深圳一定要牢牢抓住产业链完善的优势,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这种产业链优势不一定要在深圳,可以在大湾区内进行协同。不仅要跟香港、澳门合作,还要跟中山、东莞、惠州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协同要进一步加强,这样才能让人才、资本等创新元素在湾区内流动,最终才能推动创新,物联网产业发展才会有更好的配套和土壤。”林昕建议。

  此外,深圳还可以借鉴世界其他湾区的经验。“在基础技术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保护、吸引全球人才、金融创新等方面,要向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多学习。”

  产业升级+吸引人才 深圳物联网产业前景乐观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深圳正抢抓“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发展物联网产业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规划纲要》对物联网的使用场景也有明确的阐述,“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态,加快节能环保与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的融合”,“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创新集成应用”。

  这些都让林昕感到振奋。一组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7.3万家企业涉及物联网相关业务,其中广东省物联网企业就超过2.6万家,仅深圳市就有1.1万家,单个城市同类企业拥有量在全国占比超过14%。2014—2015年间,深圳物联网产业增长率接近90%,2018全年规模增长量也超过50%。

  但必须指出的是,深圳物联网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瓶颈,急需破题。林昕指出:“目前不少企业仍然没有核心竞争力。”因此他认为,深圳物联网产业必须要进行产业升级,同时要吸引物联网产业人才,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以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为例,这个平台把物联网相关的仪器设备共享,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率,最终惠及所有的物联网企业。

  林昕希望:“物联网行业未来很大一块是大数据的处理,我认为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行业,可能诞生如BAT般强大的企业,希望这个企业是在中国,在深圳!”

  吕中平

  先行先试,5G为智慧应急插上腾飞翅膀

  《意见》提到,提升城市灾害防御能力,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应急管理合作。《规划纲要》提到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应急协调平台,联合制定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合作能力。

  在“双区驱动”背景下,深圳应急产业发展到了哪个阶段,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有什么样的机遇?

  深圳应急产业迎来高速发展

  在吕中平看来,截至目前,深圳应急产业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94—2002年:限制与管控阶段;2006—2011年:改革与探索阶段;2012—2014年:稳速发展与专业应急队伍建设阶段;2015年至今:高速发展与智慧应急发展阶段。

  随着深圳市应急产业的发展,应急产业发展基本状况呈现为社会共识提高、发展速度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增强的势头,总体上,应急产业与应急能力实现了良性循环。

  产品多,行业广。吕中平介绍,目前,深圳市应急产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应急决策指挥平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突发公共卫生的药品和疫苗、应急救援人员的药品和设备等方面。“应急产业初具集群效应、科技技术含量不断提升。深圳形成了以中海信创新产业城、坂雪岗科技城、宝龙工业园、阿波罗未来产业园等5个园区组成的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安防、信息安全、应急通信等方面应急产品、技术和服务。”

  “引进来+走出去”破应急产业发展难题

  “《意见》《规划纲要》这两份文件都提到应急,说明在国家层面给予了政策的支持,对应急产业的足够重视,为应急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预示着未来应急产业形势必将一片大好。”吕中平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应急产业作为国内新兴产业,近几年一直蓬勃发展。在吕中平看来,随着天灾人祸带来的公共安全应急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及各项支持政策、规定的不断出台,应急产业已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以及其他一些危及生命健康或财产安全的事件发生时,对应急服务或应急产品的需求具有不可或缺性的刚性。

  他还特别指出,我国与先进国家相比,应急技术装备手段还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一是科技含量不高,大部分应急产品还没有摆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状况,特别是大型、关键性应急装备,难以适应应急需要,直接影响了应急处置效果;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应急产品的科技研发不够,缺少核心竞争力,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三是关键设备依赖进口。

  如何解决现阶段的难题呢?吕中平建议,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学习先进国家的先进城市的应急救援经验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应急事业方面继续探索与提高。

  5G赋能 深圳建设完备的应急产业体系

  “在世界范围内,深圳应急产业前景广阔。”吕中平强调,深圳在5G领域遥遥领先,借助5G技术为智慧应急赋能,应急产业将与5G技术发生更加深度的融合,这是深圳的一个优势。作为创新创意之都,深圳有发展应急产业的条件和肥沃土壤。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深圳继续“敢为天下先”,站在新起点上,深圳改革再出发,朝着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前行。

  应急产业的发展是一条没有尽头的道路,应急产业怎么走,需要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才能寻找到答案。深圳改革发展一路走来,铺开的是一条奋发实干之路。从“杀出一条血路”走向“闯出一条新路”,深圳就是要扎扎实实去探索新路,而这条路上没有前人足迹,必须靠实干来开辟。

  吕中平建议,深圳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市场充分运作,建立专业化分工、市场化经营、标准化管理、集成化组织、社会化服务的产学研和服务紧密结合的应急产业体系。

  “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积极探索,努力破题,继续坚持把促进应急产业发展作为一项战略重要任务来抓。”吕中平说,深圳要坚定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公共安全风险治理和管控,提升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健全城市公共安全体系,提供更加全面的安全保障。(记者 王春艳 实习生 王玮)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