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各界热议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大咖”们这么说

2019年05月20日 来源:南方网

[ ]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支撑“一带一路”建设?

  今天下午,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平行论坛上,来自媒体、高校、企业的专家和代表热议“湾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大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域。

  民心相通是重要内容与人文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今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明确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那么,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支撑“一带一路”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更好地发挥港澳在国家新时期对外开放中的功能和作用,更高层次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王珺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交通物流枢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物质基础,而接下来大湾区建设具有更大支撑力的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及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与综合运输通道,可以推动适应21世纪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王珺

  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还要建设国际文化交往中心,而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与人文基础,通过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开展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

  人才培养的空间内涵更加广阔

  粤港澳大湾区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尤其是国际化人才的作用是关键因素。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表示,在全媒体时代,面对大湾区建设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新要求,国际化传播人才的培养内涵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

  “粤港澳大湾区这片热土,呼唤着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林如鹏认为,作为国际化传播人才培养重镇的高校,要突破单一的培养机制,建立政府、媒体、高校协同育人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要突破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中的拼盘化倾向,创新多学科整合的课程体系建设;要突破学生来源单一化,多渠道发展国际传播人才。

  同样,澳门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澳门“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研究员叶桂平说,澳门青少年一代要抓住“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机遇,到大湾区求学就业、创新创业。建议通过共建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粤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基地等成果转化平台,着力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机遇和更好条件。

  创新传播形式讲好大湾区故事

  粤港澳大湾区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媒体如何不断创新传播形式,不断提升报道的时效性、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中国日报(香港版)副总编辑宋平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媒体要善用沉浸式传播,让受众在新闻传播中获得第一人称体验的新闻生产形式,由“要他/她听”转化为“我要看”;要勇于跳出舒适区,以快速和深度的媒体融合抢占国际传播新阵地;要不断加强新闻内容和视觉呈现的高度融合,打造受众认可、引领国际潮流的视觉精品;把握微视频发展机遇,扩大国内外主流声音;注重借力,以合作传播、活动传播等形式快速提升影响力;团结大湾区各界,共同提升国际传播水平。

中国日报(香港版)副总编辑宋平

  “酒香还怕巷子深。”她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新事物,且涵纳多元文化价值和两文三语,建议尽快形成大湾区英文网站矩阵,增加英文原创信息,在互联网这个海量图书馆里放入属于大湾区自己的信息书籍。

  “短视频是老百姓喜爱的交流交往新兴方式。”快手科技副总裁余敬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等快手日活用户约700万,约占总人口数的十分之一,日活量比较高。短视频可以助力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农产品影响力提升、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

  台湾旺旺中时传媒集团副总裁王绰中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展示了“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消除了制度壁垒。“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其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联通,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落实。

  “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的当下,文化传播是媒体的应有担当和作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管委会副主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孙爱群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内众多媒体同声同气,主流声音和主导舆论,形成强大的正能量。广东媒体要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当作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千载难逢的机遇,不断提高自身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全媒体记者吴少敏 朱晓枫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