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各界热议

大咖支招东莞 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

2019年05月17日 来源:南方网

[ ]

  在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发展新机遇论坛现场,多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和行业翘楚对东莞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在4个小时的头脑风暴中,专家们围绕各自专业领域,通过主题演讲和自由讨论的形式,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规则对接、先进制造基地打造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等主题,对大湾区建设中的东莞机遇与方向提出许多真知灼见,为东莞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启示和思想动力。

  张克科分析,东莞位于两个重量级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及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C位”,具有完备的产业链,构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东莞拥有珠江东岸空间优势,可打造成大湾区空间核心磁场,发挥松山湖新区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打造大岭山优质产城生态空间,对接香港合作开发滨海湾新区,探索水乡新城片区统筹发展机制以及完善石龙“一带一路”枢纽通道功能。

  立足于东莞的大科学装置重大布局,张克科建议通过体制机制重构,整合中子科学城、光明科学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院,创建香港湾区大学城、国际科学城联盟等,建成“湾区科学城”,赋予更高层级的管理体制和统筹规划。另外,通过高铁连接河套港深创新与科技园、香港科技大学分校、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级科学城。此外,东莞社会呈现多元文化,包括岭南特色流域的水乡文化、历史名城传承的客家文化、华侨集聚带来的海外文化和制造名城成就的工匠文化。在此基础上,可完善现代优质生活的服务功能,强化与港澳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高品质生活服务体系。

  深圳市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张克科:将东莞打造成大湾区空间核心磁场

  郭万达建议,东莞要提升大学创新城、台湾高科技园、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等平台的功能和配套水平,为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投资者提供优质的“低成本”空间。通过推进城市更新和旧工业区改造,打造一批科技型产业载体,构筑一批创新型社区。推动中子科学城、光明科学城“双城联动”,共建“大湾区创新之芯”。

  在人才培养上,他建议东莞以应用为导向,鼓励香港理工类学科向东莞迁移,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新一代实用型专业人才。吸引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在松山湖、滨海湾设立东莞分校或开办“虚拟大学园”,以香港机构为主体设立院系和专业。

  同时,他建议以人的集聚为先导,依托广深铁路常平站、樟木头站建设“香港城”,面向港澳人士和年轻创业者打造创新创业社区。借鉴旧金山湾区半岛模式,在环深地区与深圳共建大湾区高品质低成本的国际化社区,吸引深圳人才来莞驻足,发展都市型、楼宇型、智慧型产业。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郭万达:鼓励香港理工类学科向东莞迁移

  在与香港的合作路径选择上,方舟提出几点意见:推动两地科技产业合作模式创新,东莞新产业技术的市场需求和香港基础科研结合,共同建立莞港澳技术转移信息化平台;推出东莞特色的“鹭巢人才计划”,引进境外优秀人才;借鉴台湾工研院成果经验,在东莞成立大湾区工业研究院,推动企业共性研究。

  在跨境金融创新上,香港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可以推动东莞在岸金融市场与香港金融市场对接。在合作区域上,滨海湾新区位于环珠江口顶点位置,地理优势明显,可以在此建设“莞港深度合作区”推进与香港金融市场的对接。

  铁路也是合作的重要载体,包括铁路沿线的TOD发展模式。香港的规划理念是80%的工作和居住人口都在地铁覆盖范围内,东莞可以借鉴。高铁“一地两检”增强了大湾区内的可通达性,东莞可增强高铁辐射力,实现主要镇区都能用高铁与香港进行联通。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在滨海湾新区建设“莞港深度合作区”

  毛艳华表示,东莞和香港的合作是城际合作的典范之一,东莞应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规则对接先行区。他建议,东莞应该借鉴港澳经验创新行政管理体系,如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全面实行企业自主登记制度;借鉴港澳信用建设经验成果,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

  同时,通过抓项目合作推动莞港澳规则对接,推动莞港澳服务业产业体系深度合作。打造规则对接的载体和平台,对接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推动粤港澳投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此外,建议东莞探索规则对接落地的法治保障机制。加强莞港澳司法交流与协作,推动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着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为莞港澳规则对接提供法律保障。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毛艳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规则对接先行区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会长胡启志:搭建合作桥梁,增强工业设计成果转化能力

  胡启志说,每两年举行一次的“省长杯”让广东的工业设计和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工业设计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与其他世界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在于完善的供应链,很多创新成果得以低成本转化落地,速度也更快。规划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工业设计走廊,目标正是促进连接、导入和转化香港的设计创新项目和科技资源。

  在他看来,近年来,粤港澳地区设计专业的高校人才形成很好的设计人口红利,以深圳为例,当地支持的“设计+供应链”孵化器每年吸引大量创客进驻。东莞毗邻深圳、香港,具备良好的地理优势,应搭建起加工贸易企业与设计企业对接合作的桥梁,增强工业设计成果转化能力,从而带动制造业的创新升级发展。

  胡启志建议,东莞应该大力完善创新、创业人才配套服务,如引进国际青年社区,解决“南漂”年轻人生活、交友等需求,构建时尚、便捷、亲切的都市青年生活圈,吸引更多来自香港、深圳的工业设计人才。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