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各界热议

香港应用科学研究院署理总监雷志斌:让创新要素在大湾区产生加乘效应

2019年04月24日 来源:南方网

[ ]

  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湾区创新迸发新活力。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发布和实施,“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提速。从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到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从优化创新政策环境,到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正成为撑起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的重要“脊梁”。

  近日,南方日报派出四路记者分别前往广深港澳四地,深入一线采访科技园区、创新企业、孵化平台、高校以及研究院,解码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如何区域融通,加速联动流动。即日起,本报推出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深调研之专家访谈第一篇,敬请垂注!

  “在世界级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里人的流动量是最大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的流动。现在关键在于,怎么让创新要素在大湾区自由流动并且发生加乘效应。”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以下简称“香港应科院”)署理总监雷志斌近日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下,香港应该充分发挥科研实力和成熟的知识产权机制,让创新要素在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发挥最大效益。

  推动创新要素一体化流动

  南方日报:《规划纲要》提到建设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您认为目前四地创新要素的流动情况如何?

  雷志斌:世界各地的人到广州、深圳、澳门或香港,如何让他们觉得到了粤港澳大湾区,而不是到了四个不同的地方,这就需要多方面合作来解决。创新主要还是靠人才及政策。内地企业要进军香港或全球,香港是一个很好的平台。香港有很好的服务环境,比如金融、法律等方面。国外的企业或香港的企业想进入内地,香港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创新的流动是最重要的。以知识产权(如发明专利)为例,中国有中国的专利申请制度,美国有美国的专利申请制度。目前,香港的专利采取注册方式,与国际接轨,如何利用香港这个平台连接产权保护,这是我们希望去推动的。

  另外,创业团队在雇用员工方面需要解决其住房、工资、交税等问题。如果在粤港澳大湾区有一个园区可以解决跨区域问题,创新要素就可以实现一体化流动,这样更容易吸引全球高端人才。

  可借鉴香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南方日报:香港应科院的应用研发机制是如何运作的?

  雷志斌:目前,香港应科院的定位是承上启下,上游是香港的大学和业界的基础研究,下游是各行各业的应用市场。如果选择与香港应科院合作,可以对接整个香港的基础科研和实际应用场景。

  从香港应科院本身来说,我们的技术和专利面向所有的合作方开放。对于已经取得的专利和研究成果,应科院非常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能够使用起来,进一步开发合作。我们很乐意帮助企业将技术应用到实际中去。

  南方日报:香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比较成熟,您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这方面应该如何借鉴?

  雷志斌: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把不同的商业运作、营商环境、法律法规进行一体化,这是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这也是香港经验可以提供价值的地方。香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认可有一整套运作机制,这也是香港能够吸引内地企业来进行科研项目合作的一个原因。

  目前,中国朝着知识产权保护和国际接轨的道路发展,大方向是一致的。但可能不是一步到位,需要慢慢磨合。先将香港的经验在粤港澳大湾区试点,再覆盖到全国,对于创新是非常有帮助的。创新如果没有底层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即使能在初创时得到政府的资助,最后也没办法在市场上生存。

  创新联盟重在提高效率帮助创新想法落地

  南方日报:《规划纲要》提出,在粤港澳大湾区成立创新联盟,您觉得联盟应该具备哪些元素?

  雷志斌:创新联盟,最重要的是提高效率。创新有两个要素,一是要有像天马行空一样的想象力,二是落地和执行。粤港澳大湾区里面有很多城市,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特色,所以协调机制就变得很重要。协调得好就很容易让创新的想法很快落地,这是关键。创新联盟,实际上是一种辅助的机制,能够很快地帮助我们产生想法并迅速落地。

  南方日报:在与内地特别是广深的合作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雷志斌:目前,我们很多合作是点对点,直接找合作单位,一对一合作针对性非常强。但我希望,未来能够与当地政府层面有更多面与面的合作,在顶层设计上找到战略合作方向。

  南方日报:提到科技创新,很多人说要学习硅谷,您怎么看?

  雷志斌:很多人说,粤港澳大湾区在创新上要学硅谷。但我觉得,并不一定非要学硅谷。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找到适合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自有路径。(全媒体记者彭琳 实习生林嘉炜)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