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联通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连日来,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围绕畅通运输通道、强化资源整合、构建能源保障体系等内容畅谈建议。大家纷纷表示,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大湾区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打通资源流动通道
“道路通,百业兴”。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是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当看到港珠澳大桥顺利建成通车那一刻,心中一颤,这15年的奋斗都值得了!”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已为港珠澳大桥奋斗了15年。他说,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为桥梁建设技术和管理及粤港澳三地合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苏权科认为,香港澳门在基础研究领域优势明显,但由于地理空间限制,实现产业化的空间相对较小。日前,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建设智能维养与安全运营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成立,旨在搭建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运维技术合作平台,为港珠澳大桥的智能化运维和基础数据共享提供支撑,“相信基础设施的运营将更加安全、智能和高效!”
作为江门全市为数不多的路桥高级工程师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江门市交通运输工程质量监督站副站长冯玉宝特别关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过去的一年中,他马不停蹄地赶赴多个道路施工工程现场,深切感受到交通建设为地区发展带来的积极变化。
“路通财通,筑巢引凤。”冯玉宝建议,加快推进深江肇铁路和珠江肇高铁的规划建设工作,畅通对外综合运输通道。他说,珠江肇高铁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西翼地区,它的建设使大湾区西翼打通了西南向、北向的通道,促进大湾区西岸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高速运转,激发区域活力。
结合城市群发展构建轨交网络
“《规划纲要》在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充分体现了加强共同规划,加强共同建设,推动一体运营,最终实现人员与要素便利往来的思路。”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熊晓冬认为,要加强大湾区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方面要重视“硬基建”,另一方面还要提升“软机制”,在提升粤港澳口岸通关能力和通关便利化水平上下功夫,推进大湾区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便利化大湾区居民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各项活动。
全国政协委员、珠海市政协副主席潘明表示,要使大湾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顺畅流动,必须结合城市群发展与需求,构建一个能够串联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核心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潘明建议,要适度放开大湾区内部城市轨道交通申报、审批制度,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为突破点,改革轨道交通规划审批制度,先行先试,研究制定适用于大湾区发展趋势的城市轨道交通制度与法规,实现政策精细化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佳都集团董事长刘伟也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应发挥广州枢纽型网络城市优势,以大湾区公共出行互联互通为切入,聚焦城市出行服务需求,通过“AI+出行”深度融合,为市民公共出行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绿色的智慧出行服务。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着眼于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体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张传卫认为,要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就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能源新体系。他建议,提升海上风电、洋流发电、潮汐发电、海水制氢等海上可再生能源在湾区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同时从布局上尽量就近建设,减少长途输送,节约使用成本,提高海上能源的利用率。(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赵越 吴珂 王彪 祁雷 顾大炜 黄玉熹 欣宁 陈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