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最新动态

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松山湖科学城加速迈向一流科学城

2022年07月19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中英散裂中子源续签合作备忘录,携手推动国际中子散射技术发展;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完成科技成果转移新尝试,有望切入百亿级医疗市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正式获批筹设;工研院获批大湾区国创中心分中心……近期,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创新影响力与支撑力进一步凸显。

  “松山湖科学城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国家战略使命,我们有条件有基础承担起省委赋予松山湖作为主力军建设大湾区科创中心的重担。”

  日前,东莞市委副书记、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松山湖将不折不扣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紧紧围绕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定位,努力发挥对全市乃至全省的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在党的建设、改革开放以及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各方面争取作出示范,努力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将松山湖科学城打造成为国际科技创新高地、大湾区科技创新明珠、东莞高质量发展引擎。

  形成“顶天立地”创新格局

  发挥科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

  位于松山湖莞台生物技术合作育成中心的一处研发生产车间内,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骨水泥材料”研究团队成立的产业化公司,已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搭建起完整的产品生产线,不同工艺环节的生产设备正在运转之中。该团队开发的新型材料,在促进骨组织再生方面展现出优良性能,有望为骨折治疗提供新方案。

  不久前,材料实验室通过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估定价、网上公开挂牌交易等方式,将骨水泥团队的两项专利转移转化到团队的产业化公司——中科硅骨(东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探索出了一条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公司的成果转化路径。

  产业化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也成了公司成长壮大的核心资产之一,为创新成果真正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供了基础。据悉,骨水泥团队的这一科技成果,未来有望切入数以百亿计的医疗市场。

  “目前国内市场上同类材料主要依靠进口,价格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如果未来我们这款产品推向市场,通过价格和技术优势,预计可以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团队负责人之一方灿良表示,依托产业化公司及团队掌握的核心技术,该团队近期还准备进行5000万元到1亿元左右的融资,以支撑公司进一步发展。

  “松山湖科学城的创新链有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再加上科技金融的支撑,形成顶天立地的创新格局,让科技能够转化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力量。”刘炜表示,按照“巍峨山下、松山湖畔,北湖南山、一核四区”的规划布局,松山湖正全面推动科学城“四梁八柱”加快建设,吸引更多一流创新资源集聚,打造高效率、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松山湖科学城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典型案例,既有“顶天”也有“立地”。“顶天”就是瞄准国际前沿技术领域与卡脖子技术,如超导薄膜研究团队通过自主攻关,成功研发先进激光镀膜设备,打破国外垄断;仿生冷冻研究团队通过研究自然界生物防冻机制,突破国际细胞冷冻技术难题;锂电池研究团队通过坚持新型材料研究,大幅提升电池续航能力同时降低了电池成本等。

  另一方面,仿生冷冻团队已经与知名医疗集团洽谈技术收购与产业转化;锂电池团队已在材料实验室搭建起完整中试生产线,即将实现量产。项目“立地”则是能够实现产业转化。这些都能实实在在为产业发展带来支撑,推动松山湖真正成为东莞高质量发展引擎。

  从种“一棵树”到培育“一片森林”

  打造最高效率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科技成果遍地开花的背后,离不开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就在今年6月,基于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的大气中子辐照谱仪通过验收,有望为我国在航空、航天等领域高可靠电子信息系统研发与产品制造,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大气中子测试与科研平台。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我国首台、全球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自2018年8月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投入运行以来,已完成用户实验课题800多项,注册用户超过3800人,在新型能源材料、航空材料、可燃冰、页岩、催化剂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成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核心支撑平台。

  与此同时,更多的高端创新资源加速向松山湖科学城集聚。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及先进阿秒激光、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大装置、大平台正加速布局或已经开工建设,未来将有力提升松山湖科学城创新能级。

  去年,《东莞松山湖科技计划体系方案》印发,围绕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等出台七大科技专项新政,以最强力度、最大范围搭建起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营造创新创业创富最优生态。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松山湖科学城步履不停。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环抱巍峨山,松山湖在巍峨山北侧谋划布局三大大科学装置,光明科学城在山南侧也布局多个大科学装置,事实上形成一条“巍峨科学谷”。通过巍峨科学谷的孵化,整个松山湖都“飘着科学的味道”。

  而在松山湖畔,围绕8平方公里的松山湖,已布局一批研究院、实验平台、创新平台,还有华为创新中心与其他龙头企业,未来还将吸引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入驻,形成完整的创新体系,把创新链跟产业链深度融合。

  “创新要讲效率,松山湖科学城打造的不仅是几个平台,而是一个科技和经济结合、高效率的科技创新系统。”刘炜表示,松山湖从种“一棵树”,到培育“一片森林”,致力于以全链条创新体系改变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真正发挥科技对产业与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

  完善“软服务”+“硬配套”

  构建宜居宜业宜研宜创的科学家园

  随着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推进加速,各类一流创新要素加速涌入,松山湖亟须探索出一条基层治理新路径,形成与国际一流科学城建设相匹配的基层治理水平。

  “基层治理水平,也是松山湖的一张名片。”刘炜指出,愿不愿意来松山湖,群众心中有一杆秤。“希望未来一讲到创新创业,国内外人才都首选松山湖。”

  今年5月底,松山湖总结前期战疫经验,创新成立四个片区党委,将辖区范围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和生态园4个片区施行区域化管理,推动片区党委与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二合一”运作,着力把片区打造成为管委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向基层延伸的“触角”,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

  党建引领、社会参与、科技支撑、条块结合,通过建设四个基层社会治理改革试点片区,松山湖全力探索具有园区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在提升服务民生“软服务”能力之外,松山湖全面提升城市“硬配套”,加快补齐吃喝玩乐的城市功能短板。

  包括打造南部巍峨山科技中心,中部松山湖城市中心,北部北站产研服务中心等,加快建设更多高水平优质城市配套,以满足科技人才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目前,松山湖谋划在松山湖管委会办公区域打造滨湖艺术街区,推进松科苑改造等项目;位于园区北部万象汇商业部分预计下半年开业,创意生活广场改造加速推进;在南部区域,立足科学家群体需求,科学家森林公园、科技交流平台、科学公园、悦榕庄酒店等一批能满足科学家生活工作需求的配套加速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的能见度、辨识度。

  通过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补齐民生短板,松山湖持续加快未来学校、第三小学等一批教育设施投入使用;推进跨湖通道等一批路网工程建设;还将建设一批以青年人需求为导向的生活配套,打造青年人愿来愿留、乐活乐享的城市环境。

  推动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松山湖正加速塑造与人口结构相匹配的城市品牌,让松山湖成为近悦远来、宜居宜业宜研宜创的科学家园。

  ■对话

  东莞市委副书记、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加快建设全国全省的“科技创新特区”

  记者请谈谈对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的体会?

  刘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回顾过去5年工作实事求是,未来发展的思路和工作部署明确可行,既体现中央对广东的期望和要求,又契合广东发展实际,是一个主题鲜明、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的好报告。

  报告强调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松山湖科学城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国家战略使命,我们有条件有基础承担起省委赋予松山湖建设大湾区科创中心的重担。

  接下来,我们要不折不扣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紧紧围绕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定位,努力发挥对全市乃至全省的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在党的建设、改革开放以及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各方面争取作出示范,努力走在全省全市前列。

  记者松山湖将如何贯彻落实好省党代会精神,在全省发展大局中承担更大责任?

  刘炜:我们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党的建设新成效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果。

  我们将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坚持把改革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近期将集中力量建设四个基层社会治理改革试点片区,加快打造具有园区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我们将构建起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的创新生态体系。松山湖科学城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是松山湖的“根”和“魂”,松山湖将坚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创新生态,建设全国全省的“科技创新特区”。

  包括加快建设松山湖科学城,重点推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大装置、大学府建设,加快打造核心创新区,迅速形成显示度、集聚度。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强化科技转化的能力,全力打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高质量举办好松山湖科学会议、粤港澳创新论坛等具有影响力的科技类会议,让松山湖空气中都飘着科学的味道,努力为广东建设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支撑。

  我们将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坚持高端引领、龙头带动、科技赋能,持续优化松山湖产业生态,全力确保产业链的安全稳定,促进产业链提质扩量增效,支撑、引领和带动全市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我们将着力打造高颜值、高品质的现代化城市。延续“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的理念,努力打造高品质、高颜值、年轻化的城市环境,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和高科技企业来湖留湖。下来,我们将着力提升城市的能见度和辨识度。

  记者松山湖科学城将在哪些领域重点攻坚,完成国家关于到2022年底迅速形成集中度和显示度的阶段性建设目标?

  刘炜:我们正计划依托大装置集聚区建设科学城的“核心创新区”,加快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国际一流高校等科创要素,以迅速提升科学城集中度和显示度。核心创新区北接松山湖,南靠巍峨山,面积约9.2平方公里,是科学城高端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区域,目前已布局散裂中子源,正在布局先进阿秒激光等大科学装置,还集聚了省材料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和以华为为代表的创新型龙头企业,未来学校、科学家公园、高端会议酒店等一批高品质城市功能配套项目也正在加速建设。未来,核心创新区将着力构建“一谷一廊一岛”(巍峨科学谷、象山创新廊、桃源人才岛)的空间结构,着重打造“大装置集聚区”“全球顶尖科技企业研发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区”三大功能板块。

  近期将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快核心创新区土地统筹,提升核心创新区承载高端创新要素的空间。二是加快推进科学谷环境提升,逐步完善综合配套,打造一流城市功能配套和创新环境。三是高效扎实推进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大学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构筑起科学城的“四梁八柱”,有力推动科学城集中度和显示度进一步提升。

  记者在我省纵深推进“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中,松山湖将如何持续深化与周边区域及湾区各城市的联动协作,书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刘炜:松山湖科学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深入谋划、抢抓机遇,全面对接“双区”建设和两个合作区建设,尤其是要加强与广深港澳以及珠海等城市的合作,进一步打造发展新优势。

  我们将大力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积极规划建设一系列连接广深的交通轨道,推动广深中轴城际、中南虎城际、佛穗莞城际等接入松山湖,同时推进链接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的科学大道加快建设,使松山湖科学城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广州黄埔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等地实现高效互联互通,提升枢纽地位及区域可达性,构建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半小时出行圈。

  我们还将大力推动机制要素“软联通”。加快推动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在区域规划、开发合作、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园区共建等重点方面开展沟通协调,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合作机制。加强与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以及南沙自贸片区等大湾区重大发展平台的沟通合作,重点完善港澳特色合作平台建设机制,高标准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促进与港澳的紧密合作。

  (记者 郑国豪 陈启亮 策划 江强 黄少宏 统筹 陈启亮)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