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最新动态

东莞滨海湾新区把握发展新机遇 发挥区位纽带优势推动片区融合发展

2022年07月05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风从海上来,潮涌大湾区。

  6月28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建设新闻发布会。近期,省政府批准在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韶关、惠州、汕尾、东莞等13个地市设立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

  跻身“扩大版”自贸试验区,这对于正以更大气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双万”东莞来说,恰逢其时。

  总面积56.244平方公里的东莞联动发展区,由滨海湾新区片区(51.82平方公里)以及虎门港综合保税区及东莞港沙田港区片区(4.614平方公里)组成。

  不久前,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

  双重利好之下,位于环珠江口“黄金分割点”的滨海湾,无疑进一步与南沙、前海、横琴自贸片区等湾区支点串珠成链,实现城市功能、产业服务的互补升级,促进改革与创新双轮驱动发展。

  未来已来。“诞生”不到5年的滨海湾新区已纳入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试点范围,从一片滩涂跃升为东莞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未来,滨海湾将如何通过创建联动发展区,将制度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帮助东莞进一步塑造对外开放新优势?相信这片年轻而勃兴的热土很快会给出答案。

  一

  5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点题滨海湾,报告称,要加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要推动佛山三龙湾、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东莞滨海湾、中山翠亨新区、江门大广海湾、肇庆新区等特色平台建设,协同提升全面扩大开放水平。

  一直以来,先行先试、开放创新,是贯穿滨海湾新区成长履历的“主线剧情”。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特色平台、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区……经历近五年建设时序,滨海湾领取一个个“重量级”先行任务,始终挺立开放潮头。

  年轻的滨海湾为何屡屡被委以重任?或许可以在《关于推进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区建设工作方案》(下称《方案》)中窥见答案。《方案》明确,在全省选择开放程度高、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区域设立联动发展区,有利于率先复制推广广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通过各地差异化探索为全省贡献更多可复制推广试点经验。

  从区域来看,滨海湾位于南沙、前海蛇口两大自贸片区之间,与前海扩区地界相连,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内,10条轨道(含规划)、5条高速、2个高铁站、1个港澳码头,都将在滨海湾新区相遇。

  这种独特的区位纽带优势,将从地理上把广东现有前海、南沙、横琴三个自贸片区连接起来,更大程度发挥南沙保税港区、前海湾保税港区和东莞虎门港综合保税区的联动作用。

  如果说独特的地理区位,构成了滨海湾发展腾飞的基础,那么连片土地的开发优势,则是滨海湾对外开放的基石。

  滨海湾符合土规未建空地9.34平方公里,已整备12.64平方公里。在寸土寸金的珠三角,优质土地空间给予未来想象。

  与此同时,滨海湾拥有实力强劲的制造业腹地。长安智能手机、虎门服装商贸、厚街家居会展、沙田临港产业……滨海湾片区汇聚了多个特色化产业集群,工业产值3500多亿元,占全市50%以上,这里是东莞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滨海湾本身也成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热土。2021年初,省政府认定滨海湾科技创新园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这也是东莞继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设立近20年后,首次再迎省级高新区。

  作为城市创新策源地和优势产业主要承载地,过去几年,滨海湾一批先进制造产业项目建设正酣。OPPO智能制造中心、欧菲光电影像产业项目、正中科学园、vivo智慧终端总部等总投资约878.72亿元的产业项目相继落地,一栋栋建筑拔地而起。同时,滨海湾还大手笔规划13平方公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大湾区大学科技园规划成果初步形成。

  滨海湾产业之“芯”雏形初显,大湾区创新创业新地标冉冉升起。

  如果将目光放得更广一些,滨海湾的背后还站着一个“万亿”东莞。拥有超20万家工业企业、1.27万家规上工业企业、737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4家专精特新企业,这个庞大的企业梯队,构筑了东莞先进制造的基本盘。

  这样独特的空间和产业条件,或许是破解广东自贸试验区土地承载新增产业能力有限、产业政策创新不足等难题的一把钥匙,这也是滨海湾得以“跻身”联动发展区的重要底气。

  可以预见,在创建联动发展区的过程中,滨海湾将聚焦科技应用创新,发挥区域经济辐射带动效能,“带飞”周边传统制造强镇,共同打造更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蓄积勃发,生机乍现,种种迹象表明,滨海湾正将地理、区位优势全面转化为加快发展优势,融入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滨海湾浪潮日益澎湃。

  二

  今年4月21日,广东自贸试验区迎来挂牌7周年。7年多来,已累计形成584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41项、全省复制推广146项改革创新经验,年税收收入超过1000亿元,外贸进出口近2万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50亿元。

  广东省商务厅厅长、自贸办主任张劲松表示,在此基础上,广东将持续发力,把自贸试验区的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到更大的空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未来,广东将从5个方面推动联动发展区建设,包括以清单形式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开展联动创新探索系统性集成性改革创新,强化区域合作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开展全产业链创新促进重点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在联动发展区实施广东自贸试验区有关特殊试点政策。

  对于东莞、滨海湾而言,联动发展区获批后,必然伴随自贸试验区政策资源与创新资源的倾斜,将为东莞补齐自贸片区政策短板提供“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

  《方案》明确,东莞联动发展区将重点聚焦《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复制推广改革创新经验事项清单》37项事权重点复制,尤其在实施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开展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等金融领域重点推广。

  此外,东莞联动发展区还将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计划推动电子、机械、服装、食品饮料、造纸等行业全产业链创新,探索形成一批产业结合度高、地方特色明显的改革创新经验,将东莞联动发展区打造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试验区。

  这一定位将与环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其他城市与平台形成差别化、错位化的协同发展局面,在实现城市群产业整体优势的同时,东莞将通过互补优势巩固自身定位。

  从要素型开放走向制度型开放,东莞开放之门正越开越大。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作为代表东莞未来参与和建设“黄金内湾”的支撑极,滨海湾如何强化与广东自贸试验区平台联动,协同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是交付新区的主线命题。

  近年来,滨海湾加速蝶变为承载大湾区梦想的新兴热土,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越来越强。滨海湾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政策改革、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对深度参与“双区”建设这一国家命题进行积极探索。

  仅一河之隔的前海,是滨海湾新区学习奔赴的最佳对象。去年《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发布,深港“前海桥梁”不断拓宽,加速铺就湾区合作坦途,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引擎赋能动力。

  前海实现“扩容”之后,滨海湾“全面对标”的步伐再度加快。去年,滨海湾重点复制推广前海的30项政策清单,涉及在人才领域、土地领域、产业招商、科技金融、政务服务、国企改革等方面。

  对标前海合作区服务业制度型开放创新模式,海湾新区的城市发展逻辑也在不断演绎深化。

  按照东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期间,东莞将构建“两轴、三心、六极”的服务业发展格局,打造滨海湾新区—虎门—长安高端服务发展核心区,加强与深圳大空港、前海自贸片区等平台的深度合作,将集聚发展高端商务、会展业、时尚创意等高端高新服务业,不断增强主动承接辐射转移能力,进一步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端服务业企业。

  向海鱼跃,谋划新局。《方案》提出,东莞联动发展区设定后,滨海湾片区将以东莞制造业对资金的需求为重点,加强与前海金融领域合作,推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发展;加大与南沙片区在现代物流等领域的联动创新,如推动东莞港和南沙港的务实性合作,建设跨区域协同港口物流链。

  对东莞而言,对联动发展区发展机遇的深刻把握,还将落脚于港澳合作命题上。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滨海湾将成为东莞打好“港澳牌”的急先锋,在优化营商环境、投资贸易自由便利、金融开放创新等重点领域联动创新,争取形成一批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改革创新成果,推进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湾区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通过充分吸纳自贸试验区开放平台优势和创新经验溢出效应,东莞正推动自贸片区和联动发展区实现优势的互补、叠加、升级,促进改革与创新双轮驱动发展,努力为服务“双区”与两个合作区扮演更重要的历史使命。

  三

  随着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迁,粤港澳大湾区如何进一步强化区域协同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绕不开的问题。《方案》明确,在创新资源集聚、制造业基础雄厚的珠三角建设联动发展区,有利于在环珠江口东西两岸串联南沙、前海、横琴以及香港、澳门,构建环珠江口自由贸易通道。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自贸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余宗良认为,联动发展区的设立,将推进大湾区平台进一步联动发展,形成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尤其是在珠江东岸与前海联动,促进形成“多轮驱动、百花齐放”的区域发展新局面,进而联动香港,助推形成大湾区东岸开放经济带,为广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发展格局、高水平参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推进制度型开放发挥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加快推动广州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南沙不是广州的南沙,而是大湾区的南沙。”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经济学教授陈鸿宇认为,随着南沙再获国家战略性支持,指向与港澳开展全面合作,与南沙隔洋相望的东莞也应该牢牢把握这个机遇,从交通、生产性服务、港口物流等方面与南沙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也可以将制造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延伸到南沙,用好南沙政策,借此推进与港澳的合作。

  “区域经济实质是通过多层次、多类型空间的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发挥核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发挥都市圈的平台功能作用,也需要经济区与行政区产生叠加效应。”

  未来,随着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区域互联互通、融合发展将迈向全新阶段,深刻影响到大湾区未来5年乃至10年的区域格局。

  在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双圈联动”的城市群融合发展新格局中,滨海湾这一地理枢纽新城正加速崛起,而在建设联动发展区过程中,枢纽新城将进一步释放绵绵不绝的势能。

  基于滨海湾与前海空间连片、与南沙一江之隔的区位枢纽条件,东莞提出,全力在滨海湾打造广东自贸试验区连片融合发展的重要枢纽,进一步打通南沙、前海两大自贸片区融合发展的梗阻。

  面对“双区”建设、联动发展区等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滨海湾正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更深层次改革,从单点突破到联动创新,塑造区域竞争合作新优势,在产业协同、资本对接上实现与周边实体制造业活跃地区的有效连接,打造东莞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任何的发展不是孤岛式发展,而是联动式发展。联动发展区将成为支撑东莞产业发展动力转换、开放合作和优化转型升级的一个特殊功能空间。”余宗良举例,东莞联动发展区设置后,有望复制一批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等创新举措,降低经济运行中的体制性成本或制度性成本,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交通已成为滨海湾兑现天然地理优势的“加速器”。2021年以来,滨海湾三大板块交通设施建设持续加速,当前在建的8个交通设施项目总投资约39.5亿元,滨海湾内联外通的“城市骨架”持续拉开,交通网络逐渐勾勒成形,加速融入环珠江口“黄金内湾”战略布局。

  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将带来货流、信息流、人才流的加速流动,由此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

  “‘黄金内湾’框架下,会有更多重大基础设施在珠江两岸兴建,东西两岸交流的便利性更强。东莞的发展也将从贴近深圳‘一条线’发展变成沿着珠江口展开‘一个面’,广深两大一线城市对东莞的辐射面将进一步扩大。”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建议,东莞滨海湾新区等沿海地区需加快谋划战略转型,谋划新发展,吸引更高端的要素注入。

  会战珠江口,城市竞合格局正在加速重塑。珠江口东岸,滨海湾新区正以纳入联动发展区为契机,通过高品质建设、高水平开放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新发展格局。

  向海开新局,这是湾区的大势所趋,也是滨海湾的机遇所在。

  (记者 郑国豪 郭文君 戴双城)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