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最新动态

广州主引擎点火 科创走廊建设提速

2022年06月10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为此,将构建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以港深莞、广佛、澳珠为极点,其他城市协同支撑的“两廊三极多节点”创新格局。

  在粤港澳大湾区,从内陆河口奔向蔚蓝大洋的广袤区域上,创新要素的组织呈现“人”字形分布——由广州出发,东南向:经过东莞松山湖、深圳光明科学城等地终达香港;正南向:经过中山翠亨新区、珠海横琴新区直抵澳门。

  空间形态牵动着资源布局。科技创新走廊串联起城市间星罗棋布的平台节点,必将加强大湾区内部的联动发展,激发区域整体创新能效。位于两条科创廊带 “人”字顶点的广州,将如何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重器坐镇 崛起科学高地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牵头的琶洲实验室(黄埔)揭牌。徐宗本用“顶天”和“立地”来展望该省实验室的建设目标。“‘顶天’,是力争将实验室建设成为鹏城实验室在网络通信、网络智能数学基础方面的主体力量;‘立地’,则是重点打造几个标志性的、具有独创核心技术、已接近成熟可转化的项目,直接服务于驱动地方经济发展。”

  在科技创新走廊的传输带动下,粤港澳大湾区“知识链”有了地理空间依托,“知识动能”将遍布湾区各个角落。广州将和深圳共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资源,协同布局和共建共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核心+基地+网络”形式,共建鹏城国家实验室和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推动财政资金购置的高价值科研仪器共享。

  除了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实行广深两点布局外,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也设立了深圳分部。2021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工作现已基本结束,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获批承担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将为国家经略南海贡献广州力量。

  与该省实验室同在南沙科学城的,还有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冷泉生态系统、海洋极端科考设施等重大科创平台。当前,南沙科学城作为广州科技创新轴的南部“桥头堡”,与“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先行启动区的联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依海而生、因海而兴的广州,牵引着科技创新资源一路向南——打造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一区三城”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轴”空间布局,广州对标世界一流科学高地动能澎湃。

  广州实验室在科技抗疫中发挥“国家队”“主力军”作用,参与研发的我国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获批上市;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总部聚焦集成电路、关键软件等国家急迫需求,形成“五平台一院”布局;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建设进展顺利;航空轮胎动力学大设施主体竣工,将建成全球第二个航空轮胎研究试验中心……

  大院大所大装置,是攻坚原始创新的中坚力量。广州建设的“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之重器”坐镇驱动,助力广州强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提供重要支撑。

  主体攻关 强化产业链条

  前不久,位于广州开发区的穗港智造合作区刚刚迎来三周岁生日。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这座新型园区,以“港澳合作”和“智能制造”为主线,充分发挥广州和香港的各自优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与科技、产业的融合发展。

  在穗港智造合作区等穗港澳协同创新平台筑巢引凤、吸引多个世界500强进驻的同时,广州一批“隐形冠军”企业主动踏上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链”接港澳,拥抱尖端科技。

  达安基因等龙头企业与港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院校及香港科技园开展研发合作;通过广州、深圳以及香港、澳门实验室,金域医学已为粤港澳大湾区超过1900家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广药在澳门设立国际总部并建设产业基地;粤芯半导体与香港科技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是‘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成功的例子。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样要打造一批此类平台。这就需要建设世界最大的科创平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认为,科创平台一靠科研,二靠风投,三靠企业。

  三者在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恰能形成互补闭环。例如,广州、深圳、东莞,分别具有基础研究、资本金融、先进制造的专擅特长。三者之间的强强联合,不禁让人产生巨大的想象空间。

  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对此深有感触。此前,他曾以“导师+学生”的天使投资模式,成功投资孵化了大疆、云鲸等高科技企业。如今,“核心战略总部”位于广州的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将迎来由李泽湘牵头建设的总部直属创新平台——智能产业创新基地。该基地将成为探索系统性培养创新硬科技企业的重点平台。

  “越来越多的科创企业发展起来,成为助力大湾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这得益于大湾区提供的完整供应链和科创环境。大湾区的每个城市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李泽湘谈到。如他所言,区域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产学研结合,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不再是独立的个体。

  当前,广州不仅有1.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还建设了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和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全省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半数落户广州。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广州,在创新主体的驱动下,正在发挥“极点效应”,经由科创走廊资源传送、链接赋能,带动一个个创新节点串珠成线、熠熠生辉。

  顶点带动 打造创新格局

  广州率先实现市级财政科研经费跨境进入香港;率先开展境外高端人才资格认定;率先设立外国人工作许可、居留许可“一窗受理”服务窗口;采取措施缩短外国人工作许可审批时限,审批时限在全国主要城市中领先……

  顶点的区位,自有顶点的作为、顶点的担当。

  实现粤港澳制度规则相互衔接,将制度差异变成制度优势,是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广州从制度层面“破题”,大力推进大湾区科技创新规则对接。随着大湾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创新要素障碍被打破,创新要素畅通流动起来,三地之间的科技合作不断走向深入。

  智联招聘5月公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显示,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来源城市的第1位。同时,广州人才流向珠三角城市占比42.1%,在一线城市人才流向各自城市群的占比中最高。这体现了人才等科创要素在区域发展内循环过程中,广州所起到的重要节点作用。

  从广州发轫的科创之“源”顺“廊”而下,这样的城市空间规划早有先例可循。根据科创经济发展衍生的科创廊带,是不少世界发达地区经济生态中的特色景观。这些科创廊带的一个共同点是,要实现其中多主体良性互动,就要有一个核心主体发挥集聚扩散作用,即“高山起高峰,高峰带高原”,从而实现科创廊带的协调发展。

  放眼国际,纽约湾区的128公路,英国M4科创走廊,以及日本东京湾区的东海道新干线,分别成为各自国家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走廊。其中,波士顿、伦敦、东京等策源地,对于整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科创格局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例如,128号公路这一创新廊道的繁荣、没落、再崛起都与波士顿作为核心节点承担的知识源头功能和创新孵化功能息息相关。

  在大湾区,站在两条科技创新走廊“人”字顶点的广州,就要发挥好引擎功能,释放强大的策源力、辐射力、带动力,为区域创新力、竞争力、发展力不断注入源头活水——从地理空间讲,广州要能够集聚扩散资源以带动其他节点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弥补科技创新走廊链状结构带来的物理距离问题;从产业布局讲,广州要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推动科研资源大市向科技创新强市迈进。

  随着广州等极点建立更具魅力的全球创新资源配置体系,大湾区这片灯火最为辉煌璀璨的所在——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必将成为区域乃至全国未来经济转型、腾飞的关键所在。

  广州科技创新强市建设:

  从基本框架体系向强化核心能力跃升

  ——科技创新能级进一步提升。大湾区科学论坛吸引130多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参会。“广深港”创新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两年居第2位;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跃升至第14位,国内城市排名上升至第4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2万家,居全国第四;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413亿元,居全国第三。

  ——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重大突破。构建以广州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骨干,以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实验室、十余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为基础的“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零的突破,有力支撑南沙科学城成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高水平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可燃冰试采、天河二号超算应用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水下机器人亮相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5G基带处理器CPU内核芯片”等多项成果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记者 李鹏程 柳时强 吴雨伦 统筹/策划 陈思勤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