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最新动态

翠亨新区:当好“主阵地” 重塑深中门户

2022年01月12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位于中山最东端的中山市翠亨新区迎来多个新变动、新机遇。

  2021年底,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前海与中山翠亨及东莞滨海湾联动开发建设方案研究”课题招标公告,深圳前海与中山翠亨新区首次在两地官方规划层面单独“同框”。

  2022年元旦前夕,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发布“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翠亨新区被委以重任,担起中山“东承”桥头堡的角色,扛起建设“中山面向未来的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区、中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示范区、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的重任。

  今年中山市两会期间,翠亨新区如何成为中山“东承”文章的主阵地,仍然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热议的焦点。

  正如前海之于深圳,滨海湾新区之于东莞,翠亨新区对于中山的重要性愈发凸显。2022年中山两会开幕,聚光灯下的翠亨新区如何发展,备受关注。厚望的背后是责任,在新定位、新角色下,翠亨新区已进入“答题”状态,登上中山城市封面的“主阵地”,正加快重塑“深中门户”角色。

  新角色

  “东承”桥头堡

  翠亨新区马鞍岛东端,深中通道建设现场,一个个桥墩矗立在海面上,蜿蜒曲折通向对岸的深圳前海。近日,深中通道中山大桥完成首根斜拉索挂设,这项超级工程再获阶段性进展。

  马鞍岛深中通道西着陆点一侧,中深科技创新产业园项目建设工地上高塔吊臂来回挥动,也是一片火热施工场景。这个带有明显深中合作印记的产业项目有望在2022年下半年实现主体结构封顶。

  深中通道建设离计划通车时间已剩下不到3年时间。在这个超级工程的西端,中山翠亨新区的建设不断提速。与此同时,翠亨新区在中山发展版图中的角色正不断升级、强化。

  2019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中山首次提出“湾环布局、向东发展”战略,将以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为核心的东部沿海片区与中心城区一体规划建设,中山走向伶仃洋时代。2020年,翠亨新区被定为中山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

  从“一体规划建设”到“主阵地”,翠亨新区的“升级”与中山“东向”战略升级步调一致。跟随“东向”战略步伐,担起“主阵地”角色的翠亨新区对标一流的目标逐渐清晰。

  中山东进步伐仍在大步向前,翠亨新区成为走在最前、最快的一个。2021年末,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发布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将“东承”放在首位,并以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为桥头堡,引领带动全市全面学习拥抱深港,深度对接珠江东岸。

  这是中山近年来发出的“东进”最强音,也是翠亨新区的“高光时刻”。党代会报告多次提及翠亨新区,并用了近500字的篇幅描述了这座东进“桥头堡”的规划发展,给予了新时期发展的三个定位。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中山提出支持翠亨新区申报国家级平台,未来,翠亨新区有望成为中山市继火炬开发区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级发展平台。

  桥头堡,是先锋,是先行者。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到任中山第一次到翠亨新区时就鼓励翠亨新区大胆试、大胆闯,在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等方面走在中山大地最前面。

  新角色,新责任。面对“沉甸甸的爱”,翠亨新区需以行动来回应。近年来,翠亨新区先后赴国内多个一流新区实地考察,起步区(马鞍岛)的规划不断优化调整。2019年,翠亨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规划调整完成,新型产业、综合服务和科创研发功能区域进一步扩大。在城市和产业领域,翠亨新区“先行者”的角色也在凸显,入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推动实施全市首宗“工改M0”项目、实施全市首宗“评定分离”试点工程……

  “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只有争做表率,才能真正把‘主阵地’立起来。”中山市委副秘书长、翠亨新区党工委书记梁克表示,翠亨新区将用行动做实三个定位,写好“东承”文章,当好中山全面学习拥抱深港的桥头堡和标杆。

  新使命

  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区

  近日,翠亨新区公布了2021年的招商成绩单——全年先后招引落地13个标杆型项目,总投资超43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项目居多。在2021年中山“328”投资洽谈会上,中山签约42个重点项目,15个为翠亨新区项目,其中12个是高端科创产业项目。翠亨新区科创特色进一步擦亮。

  对于翠亨新区的标杆角色,中山在科创领域给予了极高权重。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鼓励翠亨新区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发展、营商环境等领域大胆改革、先行先试,其中“科技创新”放在首位。

  科技创新,一直是翠亨新区的主要发力点。自2017年以来,翠亨新区引进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高端服务业以及精密制造等领域的科创项目超过30项,投资金额超过700亿元。

  高端科创产业发展平台也正加快聚集。目前,中深科技创新产业园、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中山)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研究院、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生物医药智创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已落户翠亨新区。

  中山对于翠亨新区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寄予厚望。党代会报告给予了翠亨新区建设“一个创新区”“一个示范区”的使命,即建设“面向未来的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区”和“中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示范区”,在科创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引领和服务全市。

  对于翠亨新区如何在科创创新上发力,中山也给出了明确方向。其中,马鞍岛片区重点强化科技创新功能,打造科技创新重大平台,争取参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建设成为高端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区。南朗片区要打造一批高端主题产业园,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首选地。同时,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打造全市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高地。

  蓝图已定,关键在落实。建设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区非一日之功,在竞争白热化的科技创新领域,争当一流的难度系数更是陡升。

  虽路远且难,但这是翠亨新区写好“东承”文章的必由之路。在伶仃洋对岸,深圳不断“加码”科技创新,已制定发布“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个产业集群)、七大未来产业”中长期发展工作方案和“五个一”清单。翠亨新区发力科创,对标一流,方能与深圳这座位居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榜榜首的“科创之城”牵手,接住来自深圳的科创资源,当好桥头堡和主阵地。

  新链接

  更近前海 更像前海

  2022年第一个工作日,中山打响低效工业园攻坚战。上午全市动员大会召开。当天下午,近20个镇街同时启动集中清拆行动。翠亨新区清拆项目设在南朗街道南朗村废品收购站片区。南朗村废品收购站改造项目是翠亨新区首个动工清拆的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项目,吹响了新区低效工改集中攻坚的号角。

  低效工业园改造事关翠亨新区高质量发展,更事关新区的“东承”布局。梁克指出,翠亨新区将坚决啃下工改“硬骨头”,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为拥抱深港等东岸城市奠定基础。

  就在工改工作火热推进之时,翠亨新区出台《中山翠亨新区推进低效工业园改造工作方案》,提出翠亨新区工改的总方向和目标:到2025年完成土地整备不低于1万亩,打造建设若干个高端主题产业集聚区,为拥抱深圳拓展连片产业发展空间,再造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连片产业发展空间”“再造环境”,这是新区工改两大重点,也是新区在“东承”新使命下的两大发力点。而这些重点和目标背后都瞄准一个终极目标——提升“东承”承载力。

  去年7月,中山行政区划调整,翠亨新区实现统筹南朗街道发展。行政区划调整前,原南朗镇是中山辖区面积最大的镇街,统筹发展后,翠亨新区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1+1=2”的算术题并不能简单套用在区域发展上,要真正激发统筹发展的效用,翠亨新区仍需在空间优化上作更多探索。在本次启动的工改攻坚战中,翠亨新区就将重点放在了拥有更多传统产业存量的西片区(南朗),这是新区空间破题的着力点。

  在重构空间格局的同时,翠亨新区正在加快构建与深圳无阻碍对接的营商环境。深圳成为“科创之城”,一方面是营商环境优越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强大的科技创新配套服务的结果。专家指出,只有让翠亨更像前海,加快发展壮大科技金融、工业设计、数字经济等行业,新区才能在“东承”中“接得顺”“承得稳”。

  梁克表示,翠亨新区将全面学习拥抱深圳,加快与深圳在政策规划、生态保护、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破解要素流动的壁垒和落差,真正实现与深圳一体化融合发展。

  可以看到,近年来翠亨新区一方面正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完善高端配套服务,做优“软”“硬”两个环境,另一方面在科技金融和数字经济等领域持续发力,提升对高端产业和人才的承载力。“西湾母基金”、科技金融城、中德(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创新孵化中心、国际人才港等项目和平台相继落地,一个可让深圳等东岸资源在翠亨新区快速落地生长、无障碍对接的“共生”生态加速成型,翠亨新区与深圳前海的“双人舞曲”渐渐奏响。

  趋势

  产业生态对接与重构

  加快营商环境深中同城化

  “思想观念之差乃成败之差。”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全市干部群众企业家全面学习深圳思想观念,并全面对标学习深圳等先进地区经验,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头号改革工程”。

  要真正实现深中深度融合,光有产业领域合作还不够。最深入的融合是制度的融合、理念的融合、实现营商环境水平无差别。

  中共中山市委党校政治和法律教研组组长、教师黎昭权认为,营商环境存在落差,必然会影响深中两地的深度合作。中山应加快改革步伐,对标深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其中,中山应聚焦科创核心,加快完善支撑创新发展的机制。可通过优化企业服务和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实施“放权”“松绑”“破壁”等改革,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发展氛围,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从而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实现与深圳创新生态对接。

  党代会报告在关于翠亨新区建设的内容板块就提出:“支持翠亨新区申报国家级平台,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发展、营商环境等领域大胆改革、先行先试”。翠亨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郭卫华表示,翠亨新区正加快与深圳实现制度和服务等“软环境”的“一体化”,实现能级匹配,消除政策落差和政策壁垒。

  目前,翠亨新区正推动与港深院校、研发机构进行协同创新,以产学研结合和金融支持的模式,引进港深的初研、初创项目在翠亨新区东片区进一步孵化、培育,集聚更多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和研发总部。西片区将通过低效工业园区升级改造释放产业空间,引进工业4.0模式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造大湾区科创成果转化首选地,将港深和东片区的科研成果在这里实现产业化、商业化,实现更大价值。

  来自市级层面的支持也在发力。中山已明确提出,支持翠亨新区加快完善高端教育、医疗、酒店、会议中心、体育休闲设施、公园绿地、人才住房等公共服务配套,将翠亨新区建设成为中山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聚集、营商环境、城市配套、体制机制、干部队伍能力和作风建设的高地,成为大湾区创新人才最集中、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样本

  两年落地项目七成来自深圳

  翠亨新区产业“东承”磁力增强

  翠亨新区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正展示出让人瞩目的“后发”实力。翠亨新区官方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1—10月,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增长,同比增速49.5%,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78.9亿元,同比增长17.4%,高于全市平均(14.4%)3个百分点。而2021年前10月,翠亨新区就招引落地13个标杆型项目,投资总额超过430亿元,其中百亿级项目2个,这是翠亨新区连续第二年引进百亿级项目。

  增长数据的背后,有着翠亨新区产业发展和招商的更大布局——加快构建高端产业发展平台和生态,不断提升对深圳高端产业资源的磁力。

  布局效果已逐步呈现,中深科技创新产业园、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中山)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研究院、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精密制造(钟表)产业园等产业平台陆续落户翠亨新区,集聚效应正在增强。近两年来,翠亨新区落地项目中有七成来自深圳。而自2017年以来,翠亨新区引进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高端服务业以及精密制造等领域的科创产业项目超过30项,投资金额超过700亿元,“深圳+科创”的产业标签不断强化。

  聚焦深中产业合作,翠亨新区产业项目园区化、平台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中深科技创新产业园项目由深圳科技工业园集团与中山翠亨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合作开发。项目选址就在马鞍岛深中通道西着陆点旁,天气晴好时,从项目建设工地上向东望去,深圳前海的高楼建筑清晰可见。

  中深科技创新产业园将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为产业主体,计划集聚企业不少于200家,总产值不低于100亿元。项目定位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链再造、价值链提升、创新链完善”典范,成为深中两地合作的示范园区。按照计划,项目主体结构将于明年封顶。

  带有“深中合作”元素的产业园区在翠亨新区逐渐多了起来。通过园区式落户发展,翠亨新区内的深圳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增强,深圳产业在翠亨新区内呈现出“链式”布局的新趋势。以精密制造(钟表)产业园为例,目前,园区已布局来自深圳的5家知名品牌项目,来自深圳这座“中国钟表之都”的产业上下游资源正随着园区建设跨江、跨海而过,在翠亨落地生根。

  (记者 雷海泉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