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最新动态

广州开“弓”:以科技创新轴为“弓弦” 架设大湾区“科创之弓”

2021年03月30日 来源:南方日报网络版

[ ]

  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最前线,一张科创之“弓”,已悄然拉开。

  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极点,规划建设链接全市域科技创新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一轴横贯南北,串联起全市重大科技创新平台“1+1+4+4+N”平台体系,广州下出“十四五”规划广州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先手棋。

  俯瞰粤港澳大湾区,从广州到深圳再到香港的广深港创新带,类似一张弓的弧;从黄埔至南沙的广州科创轴则像是这把弓的弦。“科创之弓”的布局,在地理空间与创新资源配置上,将助力推动广州和香港、深圳、东莞等城市协同开展科技创新合作。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让城市“耳聪目明”;以广州为基座架设的“科创之弓”,则助力提升大湾区城市群在世界创新大棋局的显示度。

  中轴脊梁

  “张弓”力千钧

  弓之上佳,在于弓弦之韧。

  广州科技创新轴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极点,链接了广州正在举全市之力规划建设的全市域科技创新关键节点,包括广州科学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天河智慧城、南沙庆盛片区、南沙明珠科学园等。

  南沙科学城是中科院与广州在南海之滨合力打造的最美科学明珠。未来,广州将依托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中新知识城正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目前,知识城正全面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要素集聚区、大湾区知识创造示范区。

  两大极点之间的平台节点,则聚集了大量国际一流的人才资源、科技基础设施、高校院所和科技型企业。其中,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将助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广州科学城已成长为企业创新沃土,正跻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序列。

  科创轴上诞生的诸多科技成果,已成为广州的名片——明珞装备、禾信仪器、乐源数字等一批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多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全球首个智慧地铁示范站建成,为全国地铁大规模推广智能化及信息化技术、设备积累了经验;全国首张智能网联汽车远程载客测试许可获颁,自动驾驶接待乘客超过10万人次……

  在科创轴各片区的共同驱动下,广州科技的显示度与日俱增。根据世界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单,广州全球排名从2018年第25位跃升至2020年第15位;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排行榜显示,广州在全国72个创新型城市(不含直辖市)中排名第二。

  从科技创新轴的布局可以看出,广州旨在提升由北向南的互联互通水平以及区域之间的协同力度,加强改革联动、开放联动、创新联动、发展联动,片区之间将进一步通力合作,打造广州创新发展的新增长极和动力源。

  今后,广州的优势科创资源将汇到科技创新轴线上。外界曾经诟病广州的“价值园区和产业平台过于分散”等情况将得以避免。不仅如此,广州科创轴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做支撑,足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释放源自大湾区的发展驱动力。

  一条坚韧强健、张力千钧的科创脊梁在广州挺起。

  轴带相衔

  “铸弓”谋全局

  与“科技创新轴”共同出现在广州“十四五”规划中的,还有沿江、东南部、西部三大产业带。

  沿江产业带以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国际大都市立足产业前沿的引领功能;东南部产业带基于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布局;西部产业带则希望依托交通枢纽,做强广州西部特色产业集群。

  当前,广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绩斐然。2020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2256.53亿元,同比增长77.21%,成交额总量首次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二。与此同时,广州还在大力建设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和环华工、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今后,“两纵一横”的产业带和贯通南北的科创轴相辅相成、交相辉映。这是广州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围绕创新链到产业链,并行谋划的空间布局。

  在空间地理上,科创轴穿过的平台所在地,不少也是产业带赖以生存的物理节点。二者共同连接了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广州重要产业集群,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方面,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是推进广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科创轴与产业带以此为交点,将助力整合广州的重要产业集群、科创平台,促进科研、人才、资本要素更高效流动,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琶洲试验区西区现已引入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等26家龙头企业,2020年营收和税收同比分别增长36.4%和44.6%。

  另一方面,新的产业空间布局连通了广州的新老片区,从而以科技创新产业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而老城区的服务业基础以及珠江西岸的制造业优势,将共同为科创轴的成果转化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2020年以来,广州科创轴的研究机构与产业带的技术企业多次联合攻关——达安基因研发出国内唯一获批的30分钟内快检产品;万孚生物是全国首批抗体检测试剂盒2家获证企业之一;金域医学检测超过3000万例,单机构累计检测量全球第一。

  三个企业均为高校院所的成果转化企业。它们分布于产业带上,但其原始性创新的根脉,则扎根于肥沃的广州科创沃土。就国际经验看,轴、带的形成通常是市场选择的过程。广州结合企业与高校院所密切互动的经验统筹布局,深化产学研合作,形成了有机的产业集群。

  以此为缩影,广州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持续以科技创新增强产业发展动能。当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从2015年的1919家增长到1.2万家,稳居全国前列。

  轴指东南

  “引弓”向湾区

  2020年,全球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GII)首次将广州与深圳、香港组合,形成“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2位,高于硅谷集群。

  广州牢牢把握“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发展重大机遇,与深圳、香港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合作攻关,带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立于世界前沿。接下来,广州科创轴的成型,将为这种协同合作添砖加瓦。

  科技创新轴的南端引向珠江入海口,为广州的未来发展留白,写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一笔。广深联动、穗莞一体、环内湾合作……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这条粤港澳大湾区的“弓弦”之轴,令人遐想无限。

  风起云涌珠江口,波澜壮阔大湾区。作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的广州,是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要塞之地。这里汇聚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可为科创轴的建成提供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并为大湾区城市群释放绵绵不断的创新势能。

  此前,坐落于南沙科学城的广州海洋实验室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粤港澳科研力量建设实验室香港分部、深圳分部,并向香港分部依托单位香港科技大学成功拨付科研经费,实现了广州市科研资金跨境拨付零的突破。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由广深联合共建;首批建设的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中有2家由广深两市共建……广深之间形成了长度180多公里的科技创新廊带,以及总面积超过1.1万平方公里的经济带。

  在推进广州深圳“双城联动”过程中,如果说南沙科学城将是广州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科创协作的前端桥头堡,那么积蓄在这个桥头堡后方的,是广州举全市之力汇聚的科创力量。这是因为,广州的科研院所、平台装置,悉数分布于科创轴上。

  广深科技往来日益密切的同时,广州联合深圳、东莞、佛山共同参与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联合基金建设,5年内拟投入3亿元;广州计划探索设立广佛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南沙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开展联动建设……

  从大湾区内部看,深圳前海与空港新城、东莞滨海湾新区、广州南沙新区、中山翠亨新区、珠海横琴新区自东向西沿海分布,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环内湾区域。广州科创轴自东向西,填补了科创要素从广州内陆走向海洋的最后一段缺口,将助力大湾区内的高端要素和科创资源将加速流动。

  ■解读

  “1+1+4+4+N”的布局逻辑

  今年初,广州提出实现具有广州特色的“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硬核”布局。

  具体包括,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支柱,加快健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前沿研究战略支撑,建设国家级科研基地;以4个省实验室为原始创新主力军,抢占创新发展制高点;以多个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为技术供给主平台,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蕴藏着怎样的布局逻辑?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背景下,广州又将如何以该平台体系为抓手,巩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湾区创新策源地迎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021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三五”期间广州全球地位不断跃升,GaWC世界城市体系排名历史性跨入第一梯队,跃居全球一线城市。“全球一线城市,科技力量一定要强。”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王桂林说。

  为此,广州近年按照国家、省的部署,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国民经济主战场,对标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国家实验室、落户国家大科学装置的要求,引进汇聚国际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和顶尖高校的国家级科研平台、高层次人才团队、重大核心技术等高端创新资源。

  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广州充分发挥大院大所大平台集聚优势,规划布局基础创新区域载体。同时,围绕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学问题、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和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对战略前沿技术、核心关键技术、颠覆性技术的研发、转化应用的需要,集聚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升级优化实验室体系。

  这是一次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布局。“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汇聚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国家队”引领,将在广州开展具有重大研究前景和潜力的前沿基础研究。相关成果可为粤港澳大湾区注入原始创新源头活水。

  以四个重大基础设施为例,这是广州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性结构和核心硬件。围绕冷泉装置、风洞装置、识海工程、细胞谱系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广州将形成定位清晰、高度密集、先进高端的大科学装置集群。

  带动广州科创步入正向推动新阶段

  疫情中,位于广州的生物岛实验室研发出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获省向联合国推荐全球推广;该实验室仅用25天完成第一代亚型腺病毒载体的疫苗候选株Ad5-NB2构建及小试生产……这些成果助力广州科技在战“疫”期间立了功。

  生物岛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建设,源于广州的长期布局、厚积薄发。打造“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就是要集中优势资源支持若干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完善基础研究战略布局,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实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0”到“1”的突破。

  过去数十年,中国广泛引进海外先进产品,再探究该产品之所以先进的原因。该过程的路径是“从产业到技术到科学”;模式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如今,国内有些科技在世界范围内已处于领先地位,濒临“无人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还有待突破。因此必须要开展基础研究,从源头获取发展新动能。

  在此情况下,科技创新路径就要调整为“从科学到技术到产业”;创新模式则为以“科学引领产业”来实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将着力加强“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科学发现,带动从“1到10”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广州科技创新从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反向复刻”模式转向以科学引领产业的“正向推动”新阶段。(南方日报记者 李鹏程)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