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最新动态

“国之重器”稳定运行 中国散裂中子源提前一年半达设计指标

2020年03月19日 来源:南方日报网络版

[ ]

  首次达到100kW稳定供束,首次采用远程沟通完成用户实验……在东莞,整个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科学家们通过强化防控措施,保证了设备调试运转正常进行,并且束流功率于2月28日达到100kW的设计指标,比原定计划提前了一年半的时间。

  日前,散裂中子源园区迎来了今年新一轮开放运行后的首位现场实验用户。“满血”状态的散裂中子源,正加速迈向尖端科研领域的“创新之源”。

  首次应用于考古领域

  3月18日,位于中国散裂中子源园区内,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李功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利用中子成像技术对他带来的“南海水下文物凝结物”进行内部观测,并获得了一些初步的实验数据。

  “从这几天实验情况来看,散裂中子源对这类样品的穿透性更好,获得的数据也比较理想。”3月15日抵达的李功,是中国散裂中子源启动今年新一轮运行后,迎来的首位现场实验用户。与此同时,这也是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应用于考古研究。

  疫情期间,被誉为“国之重器”的这一大科学装置,防疫、科研两手抓,取得积极进展。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陈延伟介绍,疫情发生以来,散裂中子源园区及时采取了严格的管控措施,并且克服困难,抓紧进行加速器调束工作。

  2月28日,装置打靶束流功率达到100kW的设计指标,并开始100kW稳定供束运行,达到设计指标,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半的时间。陈延伟表示,束流功率的提升,必然带来实验效率的明显提升。“实现装置稳定供束后,作为一个面向用户的装置,我们立即着手组织开展用户实验。目前已经向所有用户群发相关信息。”

  不见面方式完成6项实验

  散裂中子源作为观测物质微观结构的“利器”,建成以来受到海内外用户的广泛欢迎,收到大量使用申请。据统计,中国散裂中子源2019年超额完成了用户开放运行任务,全年计划提供用户机时3600小时,实际完成4576小时,加速器供束效率达到92.6%。

  根据以往的装置机时使用流程,用户通常需要提前半年提出申请,申请通过后,再分配获得相应实验时段。然而受疫情影响,导致部分用户无法按计划前来开展试验。

  另外,散裂中子源装置每次开机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运行方能提升至最佳功率。为了不浪费宝贵的设备机时,园区与国内外用户充分沟通后,及时对用户实验进行了重新调整,并首次尝试采用用户邮寄样品的方式开展实验。

  据介绍,本轮运行至今,已完成了6项用户实验,涵盖热电材料、负热膨胀材料、磁性材料、非晶氧化物半导体材料、高温合金、页岩等研究领域。

  3月份用户实验已全部排满

  散裂中子源用户现场实验的恢复,也标志着今年第一期运行开放用户实验全面展开。“本轮运行将持续至7月份,从现有用户申请情况看,3月份的机时已经全部排满。”陈延伟说。

  为保障用户健康和安全,散裂中子源专门制定了严格的接待流程和疫情防控措施。“用户到达广州和深圳机场后,我们都会安排专车定点接送。用户在园区开展实验期间,安排单人单间住宿,并发放口罩等防护物品。”中科院高能所东莞分部副主任金大鹏介绍。

  陈延伟表示,随着疫情形势逐渐好转,除了继续做好散裂中子源常规运行外,其他方面的工作也将逐步推进。接下来将开展如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的预制研究、设计,以及南方光源前期筹备等一系列工作。

  记者/陈启亮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