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最新动态

粤港澳携手掀起大湾区建设热潮

2019年09月27日 来源:南方网

[ ]

  南海之滨,东方风来。初秋的8月,深圳再次迎来载入历史的高光时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精心谱就的发展蓝图;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时点,疾声吹响的奋进号角。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宏伟蓝图。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局和长远作出的重大谋划,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重大决策。

  国家战略,广东作为。面对这一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广东乘势而上,携手港澳,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大湾区建设。日前,广东正式发布《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以及《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了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

  此时,距离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恰满两年。

  奋进大湾区,乘风破浪时。广东各地、各部门正聚精会神在创新驱动、规则衔接、产业协同、开放合作、软硬联通、共建共享等方面发力,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扬帆起航,加速向前。

  科学设计 开局良好

  规划建设顶层设计高水平展开

  国之大计,须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促进双向投资、推动贸易便利化、构建新型合作模式、搭建多元合作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建设好大湾区,关键在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指示,针对性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成为科学编制规划、精心组织实施的行动指南。

  围绕规划纲要制定和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有力有效推进各项任务,广东先后4次召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四梁八柱”规划政策体系逐步架构形成,配套规划和实施方案陆续出台中,涉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青年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

  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这一“国之重器”打通了粤港澳大湾区道路交通网,为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树立了典范。通车将近一年以来,大桥使用人次突破千万,单日高峰达13万人次。随着粤港澳三地进一步放宽车辆通行条件,大桥的交通量有望进一步提升。

  去年,广深港高铁香港段也正式通车。香港段上半年总乘客量达990万人次,旅客量稳步上升。

  与香港连接的莲塘/香园围口岸,与澳门连接的粤澳新通道等大型跨境基建项目,都在加快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如有力的羽翼,将助推大湾区展翅高飞。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让创新要素沿着新通道开启加速度。

  日前,广州黄埔区、广州高新区、广州开发区举行穗港科技合作园核心区暨京广协同创新中心启动活动中,共有13个重大项目动工、5个创新平台项目揭牌、18个产业和创新载体项目集中签约,项目总投资额达1523亿元。据悉,合作园将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氢能源等领域,充分发挥穗港各自优势,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的信贷、保险机制,推动金融与科技、产业融合发展。

  不仅是广州,从深圳前海到珠海横琴,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合作项目建设,到推进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加速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聚力打造深度合作发展平台的探索如火如荼。

  踏上这片热土,人们感受到的不只是速度与激情,更是对创新与品质的追求。粤港澳大湾区的故事,徐徐道来,精彩纷呈。

  大胆开路 敢为人先

  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

  “对香港、澳门来说,‘一国两制’是最大的优势,国家改革开放是最大的舞台,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是新的重大机遇。”习近平主席的谆谆期勉,让港澳社会感到暖心,更提振了信心。

  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一国两制”的应有之义。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将更好发挥港澳所长,也有利于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和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三个独立关税区、三个独立的管理体制——“一国两制”下建设大湾区,没有先例可循,但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从来不乏大胆开路、敢为人先的精神。

  ——为便利港澳居民更好在内地发展,广东推出港澳台居民居住证,港澳居民可在多方面享受与内地居民同等待遇。

  ——今年1月,“科创12条”作为广东省政府2019年“一号文件”对外公布。其中提出,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向港澳开放、省财政科研经费可跨境港澳使用的改革突破。

  ——今年3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明确,对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含港澳台)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按内地与香港个税税负差额,由珠三角9市财政给与补贴,实行“港人港税”“澳人澳税”。

  ——为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广东在南沙、前海、横琴建设了860多个孵化器和双创平台。

  ……

  一项项创新之举丰富了“一国两制”实践,为内地同港澳深化合作,尤其是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风生水起,在这片昂扬奋进的土地上,“一国两制”将在发展中焕发出更强大生命力。

  互通互融 共担重任

  携手追梦的动人故事精彩上演

  香港“80后”创业青年林恒一,在2015年率先将香港业务拓展到深圳前海后,今年还打算进一步布局珠海业务,“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大湾区是香港青年创新创业的新机遇。”

  随着追梦人坚实的步伐,大湾区美好的愿景正变成生动的现实。

  截至去年底,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340个,其中港澳团队169个,超半数专案成功取得融资,累计融资逾15亿元。

  来自省科技厅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广东科技企业孵化器达980家,众创空间超910家,其中面向港澳青年的创新创业基地有50多家,为港澳青年来大湾区创新创业和落地企业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热潮中,青春的气息激扬澎湃。

  香港青年刘颖的公司入驻了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和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我们在香港进行研发,然后在深圳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再去东莞大规模生产。”她说,依托大湾区,自己有信心创造让世界惊叹的产品。

  香港创客马颂祺的公司起步于香港,如今产品运营在广州,生产加工在东莞,硬件测试在深圳,他笑称:“每周都要在大湾区这几个城市跑一圈。”

  10年建设期,使虎门二桥项目副总工鲜荣成长为桥梁专家。如今,鲜荣也再次投身另一条跨江通道——黄茅海通道的建设,“大湾区的建设步伐不断提速,我也不能停下来。”

  蓝图与路径已经绘就,远大的梦想扬帆起航。

  珠江水浩浩荡荡,奔流汇入伶仃洋。江海交汇,融为一体,蔚为大观。这里曾见证国家民族的百年沉浮,而今将亲历粤港澳大湾区崛起的时代胜景——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将以磅礴之势华丽展现。

  一线走访

  粤港澳三地出台大量措施为车辆通行提供便利

  港珠澳大桥使用人次突破千万

  九月初秋,风和日丽,伶仃洋海域碧波荡漾。

  在港珠澳大桥通车一周年前夕,记者再次探访大桥。从珠澳口岸人工岛出发,感受ETC自动收费的先进技术,途经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青州航道桥“中国结”、九洲航道桥“风帆塔”,江海直达船航道桥“海豚塔”处,不一会儿就到达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

  一路上的晴朗好天气,天空飞机不停起降,伶仃洋上穿梭船舶。“到现在为止,港珠澳大桥使用人次突破千万,单日高峰达13万人次,日常平均达5万人次。”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局长余烈向记者介绍港珠澳大桥的基本情况。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使用寿命120年;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钢结构桥梁,仅主体工程的主梁钢板用量就达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体育场或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

  作为粤港澳三地首个共建共治共享的跨境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港珠澳大桥集成了“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三地优势互补才能成就精品。“港珠澳大桥建设管理模式是一种体制机制创新,有效解决了三地法律法规差异,技术标准衔接、建设程序规范、思维模式碰撞。”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书记朱永灵说。

  着力创新的实践仍在继续。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的旅检大楼,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三地互通边检口岸。这里有序运行着简称“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新型边检查验模式。

  通车以来,粤港澳三地政府更是采取了大量措施为车辆通行大桥提供便利。三地调整了粤港澳跨境非营运小汽车指标管理政策,放宽了投资类、人才类、捐赠类指标申请范围和条件,进一步推动粤港澳人员交流和经贸往来。到2020年香港境内的配套交通设施完善后,预计大桥的交通量将进一步提升。“粤港澳放宽了投资类、人才类、捐赠类小汽车通行配额限制,预计未来港珠澳大桥交通量会逐步增加。”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局长余烈说。

  目前,港珠澳大桥观光旅游方案设计已经悄然启动,正在打造一条以东人工岛为核心的旅游观光线路。港珠澳大桥正敞开更大的怀抱,迎接粤港澳大湾区时代的到来。

  见证观察

  知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

  坚持“创新+制造”培育更多世界级企业

  “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定位是国际科创中心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中心,简而言之就是‘创新+制造’,必须牢牢抓住,不能偏离”,知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培育越来越多的世界级企业,也将涌现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

  同时,刘世锦认为,乡村振兴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潜力,当前基础设施建设远未饱和,要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大湾区的长远发展。

  望诺贝尔奖获得者成批出现

  在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粤港澳大湾区有20家企业上榜,其中广东13家。刘世锦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培育更多世界级企业需要一个过程,现在企业在研发、设计、销售方面不断加强,逐渐向价值较高的环节过渡和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靠的是先行先试、产业转型升级。如今世界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一些新的发展难题正在浮现。对此,刘世锦认为,广东具有更完善、完备的发展条件,在创新、发展、改革上仍然要发挥先行开路作用,要从聚要素、降成本、强配套、上台阶四大方面着手,推进一系列体制机制政策变革,推动改革突破。

  与此同时,刘世锦认为,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仍然是粤港澳大湾区健全创新体系面临的最大短板。刘世锦提出,要针对性补足短板,实现诸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成批出现的目标,依托于有利于自由探索的制度文化环境,要加快建设一批高质量高等院校,吸引、培养更多的“大师”。

  大湾区应继续加大基建投资

  刘世锦说,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在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一批新一线城市正在成长,大都市圈正在加快形成,大都市圈内一大批小镇发展将是今后最重要的增长动能来源,可以拉动基础设施建设与住宅投资。

  “大都市圈的乡村振兴是重要的经济增长潜力,粤港澳大湾区本身就是一个大都市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潜力。”刘世锦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未饱和,要继续加大投资力度,这些都是有效投资,既能稳增长,又能促进大湾区的长远发展。

  在刘世锦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应该继续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基建投资。现在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投资应该聚焦于上台阶、抓重点,重点就是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广东要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为契机,打造珠三角和大湾区大都市圈,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全媒体记者 袁佩如 李凤祥 王彪)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