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最新动态

开放引领 珠海携手澳门共建澳珠极点

2019年09月26日 来源:南方网

[ ]

  由位于珠海市西域码头的“珠港澳货栈”申报出口,途经港珠澳大桥,最后抵运香港配发全球——今年7月,珠海首单区域性国际贸易分拨业务的货物标的顺利报关出口,出口速度将提升70%。

  这标志着珠海区域性国际贸易分拨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据预计,该业务今年可为珠海带来超10亿美元外贸增量。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极,珠澳两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迎来更广阔的舞台。以开放促发展,承担更大使命和职责的珠海,正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其中,珠海重点提出,将探索在横琴及周边地区建设面向港澳全面深度开放的合作区域,全力推进珠澳深化合作。

  融入全球 开放发展激活城市强劲活力

  40年前,香洲毛纺厂成为全国首批“三来一补”企业之一,开启了以补偿贸易形式引进外资兴建企业的热潮。

  此后,毗邻港澳的珠海一次次向全国对外开放的“无人区”挺进,作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在没有前人走过的路上先行先试。

  无数外商资本、技术、商业模式涌入这座昔日的边陲海岛城市,蓬勃生长。

  2018年,珠海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973家,同比增长153.9%;实际吸收外资156.3亿元,同比增长26.9%,规模居全省第三位。同时,珠海积极“走出去”,与2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外贸综合竞争力多年位居全国前十。

  2018年,珠海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246.28亿元,同比增长8.5%,高于全省3.4个百分点。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8.3%,占比与去年同期持平。

  珠海驻欧洲、北美、东南亚、以色列等地的5个驻境外经贸代表建设推进顺利,全年共对接有效项目94个,意向投资总额600亿元。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随着港珠澳大桥的正式通车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加速,珠海对外开放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也与日俱增。

  大湾区乃至全球的创新、人才、资本、技术、文化等资源要素都在珠海集聚、联通、配置和融合,不断激发城市发展活力——2018年,全市新签约重点招商项目136个,同比增长7.1%;投资总额1519.5亿元,同比增长40.2%。

  其中新引进好迪、伟创力4.0、骏亚电子等77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成功引进优必选科技、ETCP集团、麒麟合盛等一批成长性好、潜力大的高成长潜力项目。

  这一年,珠海还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今年上半年,珠海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实现总票数约61万票,总货值约2.2亿元,同比增长近26倍。

  以珠港澳海陆空联运为手段,珠海正积极建设“承接港澳、辐射粤西、服务湾区、联通全国”的区域性国际贸易分拨中心,将吸引大量进出口货物通过珠海联通港澳,预计今年可为珠海带来超10亿美元外贸增量。

  开放,也让世界更了解、亲近珠海。

  2018年,接待来访考察客商113批次,开展境内招商拜访活动54场,境外拜访企业1000多家。组织境内外招商推介会106场,参会人次10000余人,签约金额700亿元。

  第四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共吸引2406家境内外企业参会,签约21亿元;第十二届中拉企业家高峰会共有44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家企业近2000名嘉宾参展参会,签约165亿元,与会国别数、签约金额均创历届新高。

  珠澳融合 多领域多层次合作升温

  走进横琴新区的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科研总部大楼、GMP中试生产大楼、研发检测大楼等几座现代化建筑已落成投用。

  自2011年4月正式落地以来,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加速推进。截至目前,产业园累计注册企业147家,澳门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澳中医药创新研究院、天祥集团检测机构等已成功入驻,园内2家企业2款产品已在莫桑比克注册。

  过去,一水之隔的澳门与横琴,一边金碧辉煌,一边荒草鱼塘。如今,驱车行驶在十字门中央商务区沿江的银湾路上,对岸的琴澳两地高楼林立、交相辉映,看上去俨然同一座城市。

  今年是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二十周年。二十年间,珠澳两地合作更加紧密、成果更加丰硕。

  开放平台更完善——1996年,珠海保税区正式设立,成为当时珠江口西岸唯一的保税区,在探索开放型经济之路上迈出新的一步。2003年,全国首个跨境工业区——珠澳跨境工业区又在珠海诞生。2009年,横琴新区被批准成为第三个国家级新区;2015年,横琴自贸试验片区挂牌,由此掀起珠海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对外开放的新热潮。

  人员来往更便捷,货物通关更流畅——目前珠海共有3个对澳通关口岸,其中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和横琴口岸均已实现24小时通关;去年全市货物出口整体通关时间为1.71小时,压缩了73.65%,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为14.86小时,压缩了36.44%,珠海地区通关时间已位居全国领先水平。

  产业合作动作频频,取得了丰硕成果——2018年,珠海实际吸收港澳外资19.4亿美元,占全市吸收外资的81%。

  截至今年6月底,珠海共有澳门投资项目超过2000个,涉及商务服务、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科教研发等十余个产业领域。其中,在横琴注册的澳资企业1636家,覆盖国民经济行业逾17大门类。

  创新探索逐步实践——在5月召开的粤澳合作联席会议上,珠海市政府与澳门科技大学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岸珠澳优质教育和创新科技中心。此前3月,珠海横琴新区管委会也与澳门大学签署协议,合作共建横琴·澳门大学产学研示范基地。

  先进智能计算中心、珠澳实验动物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澳门国家重点实验室……随着合作的逐步推进,一批科技前沿的新项目也在珠海逐步落地,珠澳区域创新环境持续优化。

  开放新路全力推进珠澳深化合作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珠海”被提及20次,“横琴”被提及22次,“澳门”被提及90次,充分彰显澳珠一极在这一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珠海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如何进一步携手港澳,融入大湾区建设,打开全面开放新格局,成为这一代珠海人的肩头重任。“在大湾区内,珠海将扮演平衡式发展枢纽的角色。”在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看来,珠海应充分发挥横琴自贸片区优势,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吸引更多香港高端服务业资源,探索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系列部署正逐步展开。接下来,珠海将探索在横琴及周边地区建设面向港澳全面深度开放的合作区域,全力推进珠澳深化合作。

  一方面,珠海将探索政策创新,学习借鉴国际和港澳通行做法,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逐步在出入境、内外贸、投融资、财政税务、金融创新等领域构建更加灵活的政策体系,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

  同时优化拓展“分线管理”政策,在横琴实现“一线基本放开、二线高效管住、人货分离、分类管理”,进一步促进人员、货物的便捷流动。研究扩大澳门单牌机动车的内地行驶范围,全面放开澳门单牌车便利进出横琴。

  另一方面,珠海将不断丰富珠澳合作内涵: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港珠澳大桥的运营管理机制,加快推进横琴口岸、青茂口岸、澳门第四供水管道等建设;发挥澳门“精准联系人”作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葡语系国家商贸合作服务载体,推动葡语国家产品经澳门更加便捷进入内地市场;落实CEPA系列协议,探索取消或放宽澳门的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限制,共同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聚焦创新合作,珠海将支持澳门企业在珠海设立研发机构和创新孵化基地,加强澳珠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发挥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载体作用,开发建设“一站式”“一网式”服务平台,助力澳门青年更便利在珠创新创业。

  保障民生服务,珠海将推动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有效衔接,加快“琴澳新街坊”综合民生项目建设,为澳门居民在珠海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此外,珠海还将拓展珠澳合作空间。以横琴及周边地区为主平台,打造趋同港澳的发展环境,重点支持港澳高端服务业特别是澳门医疗健康、特色金融、高新科技、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推动横琴自贸试验片区政策延伸覆盖保税、十字门、洪湾片区等一体化发展区域,以及向金湾区(高栏港区)、鹤洲片区拓展,逐步形成集约高效、宜居适度、山清水秀的珠港澳合作新空间。

  同时,共同发展新兴产业。以粤澳合作产业园、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等平台为重点,推动两地共同在特色金融、高新科技、生物医药、现代服务等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发展步伐。

  开放发展大事记

  1980年

  石景山旅游中心正式在珠海拉开了中外合作经营的序幕,在全国开创了多个率先。

  1996年

  珠海保税区正式设立,成为当时珠江口西岸唯一的保税区。

  2003年

  全国首个跨境工业区——珠澳跨境工业区在珠海诞生。

  2009年

  横琴新区被批准成为第三个国家级新区。

  2015年

  横琴自贸试验片区挂牌,由此掀起珠海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对外开放的新热潮。

  2018年

  珠海正式获批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亲历者说

  原珠海市科委主任卓家伦:

  “科技重奖”引人才东南飞

  一辆价值29万元的奥迪车子,一套三房一厅的房子,还有高达上百万元——这是1992年3月,珠海对三名科技特等奖人员的奖励。珠海在全国首开“科技重奖”先河,犹如一声惊雷,轰动海内外。

  以开放的心态,面向全球不拘一格引人才。珠海紧紧抓住改革开放机遇,书写了我国人才激励机制改革新篇章,同时也推动了科技创新不断发展。在原珠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卓家伦看来,这是珠海发展史上的关键一招。

  顶住压力酝酿“科技重奖”

  上世纪80年代,人才流动率先在广东出现。诸多“星期六工程师”冒险下乡,帮助珠三角“洗脚上田”的农民解决技术难题,助力乡镇企业发展壮大。与此同时,广东大胆冲破传统体制对人才的束缚,率先打破“统包统配”,推出开风气之先的引才政策,吸引大量人才南下。

  在此背景下,珠海走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珠海1988年就提出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但特区要迅速改变经济基础薄弱和人才缺乏的现状,单纯靠优惠政策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建立一套新的科技进步激励机制,走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卓家伦说。

  基于这种认识,“科技重奖”由此诞生,原珠海市科委负责着手制定相关政策和奖励办法。除了要求技术水平高之外,此次评选另一重要突破就是首次把科技成果转化后的经济效益作为一个考核标准,要求税后利润须达500万元以上。同时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指标也比较高,像人均产值、人均利税、资金利润率、投入产出比等经济指标均处于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但这种破天荒的做法迎来许多质疑声。顶住来自各方压力,经过一年时间酝酿和准备,1992年3月9日,珠海首届“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励大会”终于落地。

  首届大会共有3个项目获得特等奖,分别是带领团队研制出“丽珠得乐”冲剂的珠海丽珠医药研究所所长和副总工程师徐庆中,凝血酶研制者、珠海特区生化制药厂厂长迟斌元,以及开发出程控交换机的珠海特区通讯技术开发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沈定兴。

  “人才洼地”效应初显

  一石激起千层浪。卓家伦回忆,当年就引进了科技型企业28家,总投资6亿元。收到1000多封海内外信函,其中500多封来自海外留学生。珠海出洋招兵买马,振臂一呼揽回130多名海外学子。

  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前来珠海学习取经,很多地方政府都结合本地的实际出台了相关的重奖措施。珠海因此成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样本,并吸引了海内外一大批科技人员、科技成果和资金到珠海落户。

  据统计,在实施科技重奖的前三年中,共有2.3万名科技人员、80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要求到珠海,5000多人次携400多项科技成果来珠海洽谈合作,吸引投资8亿多元人民币。

  丽珠医药、远光软件、金山软件等一大批知名企业都是“科技重奖”的受益者。依托科技重奖,珠海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项目,它们日益成为推动珠海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的重要资源。

  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如今的珠海,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创新性的做法,广聚天下英才,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新引擎。去年4月,“珠海英才计划”出炉,5年拟投资67亿元,打造珠三角最优的人才新政,又再一次引爆海内外。

  政策的效应在不断显现。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珠海市人才资源总量超过50万人,柔性引进院士25名,现有院士工作站7个;培养引进国家、省级重点人才计划专家数量超过200名,位居省内地级市前列;评选产生市高层次人才416名,青年优秀人才1044名;累计吸引海外留学回国人员超过8000人,留学人员创办企业超过450家;在珠海工作的博士超过4000名、硕士超过19000名、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154名。(全媒体记者 沈梦怡)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