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
市场广阔坚定港澳青年 拥抱粤港澳大湾区信心
“香港、澳门有很多中小企业,南沙区可以为这些企业带来哪些机遇?”“企业开办‘一口受理6+X证照联办’模式中的‘X’具体指什么?”5月21日,“粤港澳媒体湾区行”采访团来到广州南沙新区,参观走访位于灵山岛凤凰一桥东侧的南沙明珠湾开发展览中心。南沙推出的一系列制度创新成果,以及南沙为港澳企业、青年创新创业提供的优势条件,成为现场港澳媒体记者热切关注的话题。
广东自贸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创新工作局副局长徐于棋向在场媒体介绍,南沙新区至今已累计推出439项改革创新成果,其中36项在全国复制推广,90项在全省复制推广,171项在广州市推广实施。
“在这里开办、注册一家企业需要多长时间?”在展览中心营商环境厅内,采访团的记者接连提问。“南沙新区在广州市率先上线‘人工智能+’商事登记系统,实现新办企业营业执照、刻章备案、发票申领等事项一天办结,银行开户两天办结,开办企业环节可比肩全球效率最高的国家和地区。”徐于棋告诉记者,在“证照分离”2.0版改革基础上,南沙新区还创新推行企业准营办证“一口受理6+X”模式,实现五十证联办,“照、章、银、税、金、保”一天办结,其他准营事项三天办结。
南沙新区优质的营商环境和高效便利的企业准营流程令不少媒体记者赞叹。《星岛日报》记者罗尹彤告诉记者,创业企业及创业者往往很关注所在地区提供的便利政策与服务细节。在她看来,南沙新区推行的“一口受理6+X”模式是一项值得关注借鉴的创新机制,可以为初创企业省去不少繁琐流程。“南沙新区与香港可以有更密切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两地在制度、服务体系方面有很多创新经验、成果值得相互借鉴。”罗尹彤说。
通过这次走访,不少港澳媒体记者敏锐地“嗅”到了蕴藏于广州南沙的无限商机,进一步坚定了拥抱大湾区、投身大湾区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作为香港经济通通讯社的一名记者,赵嘉骏长期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产经发展动态。赵嘉骏告诉记者,虽然这是他第一次到广州南沙,但已经能感受到南沙新区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也深信这里可以成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机遇的良好平台。
对于南沙新区为港澳青年提供的广阔发挥空间,赵嘉骏充满了期待。“相较于我所熟悉的香港、深圳等市场已经相对成熟、饱和的城市区域,南沙新区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创业成本相对较低,这意味着更宽容的创业环境和更低的‘试错成本’;同时,这里也有更多尚未开发的市场空间等待粤港澳三地年轻人共同去开拓。”赵嘉骏说。(全媒体记者 黄叙浩 王彪)
东莞
国之重器为大湾区科创插上翅膀
初夏时节,8平方公里水面的东莞松山湖,湖水清澈,湖鸟轻鸣。在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内,在孵企业市场估值超百亿元,从家用机器人到工业机器人、从核心零部件到集成均有覆盖,孵化成功率近80%。
归属于松山湖高新区管辖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在加速器、靶站、谱仪封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为解决许多“卡脖子”问题提供了关键技术平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这个‘国之重器’把建设相关基础学科和支持具备原始创新能力的团队作为目标,也反映出中国在人才培养与科技振兴方面的高瞻远瞩。”澳亚卫视记者雷欣龙在采访后发出这样的感叹。
21日,“粤港澳媒体湾区行”采访团走进东莞松山湖高新区,走访这一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零距离触摸创新驱动发展的湾区“脉动”。
联结多方资源
打造机器人产业集群
广东拓斯达科技一楼的机械手装配测试车间内,机器人零部件被迅速地组装为模块,之后再变身为具有专业用途的工业机器人。依靠智能生产制造系统,生产工单、产品型号、生产进度、产线状态等指标实时显示在车间一旁的电子屏上,为精细化管理提供实时数据支持,有效提升生产效率。
“创业十二年来,我们营收年增长率均在40%以上,今年第一季度的营收增长超过80%。”广东拓斯达科技董事长吴丰礼表示,通过打造“系统集成+本体制造+软件开发+工业互联网”四位一体的工业机器人生态系统和整体自动化解决方案,企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产品销至30余个国家,成为广东首家创业板机器人上市公司。
东莞对接广深港澳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资源,“广深港研发+东莞转化”以及“香港服务+东莞智造”成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香港、内地及国外高校、研究所、企业、上下游供应链等资源高效对接。过去数年,该基地从0到1再到N,搭建起机器人从核心零部件到系统再到应用的全生态体系,为孵化公司或团队提供人才、创业导师、供应链、资金等全方位资源支持,建设一流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孵化器建设需要充足的创业者与核心技术,我们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基地高级顾问邓国军介绍,在人才培养方面,基地采用基于项目和课题学习的办学模式,与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粤港澳机器人学院,自2015年起已招收4届超500名学生。
“学生前两年在各自高校学习,后两年到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创业。”邓国军表示,一个多月后,粤港澳机器人学院首届毕业生将走出校门,其中30%有创业打算,多支创业团队计划到松山湖创业。“得益于完整的产业链配套,这里产品迭代速度是硅谷的5倍,成本只有后者的1/5左右。”
大科学装置面向大湾区开放共享
中国散裂中子源由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共同建设,是我国迄今为止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工程,是世界第四个脉冲式散裂中子源。去年8月,项目通过国家验收,9月正式对全球用户开放,填补国内脉冲中子应用领域的空白。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分部副主任梁天骄表示,散裂中子源不仅是体现中国科技水平、经济水平和工业水平等综合实力的大型科学研究装置,而且也将为新材料、生命科学、新型核能开发等学科及高新技术研究提供先进大型实验平台。
“散裂中子源的装置是共享的。”梁天骄说,自去年9月启动首轮开放运行以来,用户申请踊跃,现已吸引近百名用户开展实验研究,其中来自港澳的用户比例达10%。
“太方便了,就像在自家门口。”香港大学副教授黄明欣是一名研究材料的学者。他与团队曾两次申请使用装置,成功开展了一项高强度钢结构性能的实验,拿到完整数据。
目前,香港城市大学正与中国散裂中子源、东莞理工学院合作,联合建设多物理谱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香港城市大学共同成立了“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将大力推动中国散裂中子源与香港科学家的合作,促进新增谱仪和其他应用装置的建设,培育更多中子散射研究人才。
“大科学装置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梁天骄透露,目前正与港澳台的多所高校进一步对接,未来有望在相关技术研究与应用上,开展更加密切的合作。(全媒体记者 龚春辉 黄锦辉)
中山
港澳青年带着优质项目来创业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给了年轻人更多机遇。”在中山市易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香港大学生叶枝茂向“粤港澳媒体湾区行”采访团介绍起自己的创业经历。
5月21日下午,“粤港澳媒体湾区行”采访团走进中山,深入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一线,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发展机遇,走访技术领先的先进装备制造企业,零距离感受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澎湃活力。
创业汇聚▶▷
港澳青年在中山开启创业梦想
22岁的叶枝茂是初出茅庐的创业者,也是香港恒生大学在校生。早在2016年,他初次听到粤港澳大湾区概念,就敏锐地察觉到其中蕴含的商机。
在梳理手中资源并调查市场需求后,他看中了当下火热的视频制作行业,认为运营成本可控、发展潜力巨大。于是,他在2017年9月入驻中山市易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与哥哥一起开始创业。
中山良好的创业氛围、较低的企业开办成本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优惠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像叶枝茂这样的青年,带着优质项目,选择在中山这样的城市创新创业。
作出同样选择的还有澳门籍青年谢嘉荣。8年前,谢嘉荣毅然辞去新加坡NEC公司的工作来到中山。谢嘉荣说,他更看重的是中山的区位优势,1小时交通圈可以辐射大湾区大多数城市,周边人才储备丰富、创业成本低、政策优惠。
近年来,谢嘉荣创办的中山市羲和科技有限公司营业额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2018年,公司不仅成功与新加坡企业签订了多个项目合作合同,还在北京成立了分公司。
紧抓粤港澳大湾区机遇,投身其中获得快速发展,成为越来越多青年的共同选择。
产业升级▶▷
汇聚大湾区人才 加快创新发展
就在易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隔壁楼栋的实验室里,陈廉中正在对新研发的物联网设备进行最后的调试。
两年前,陈廉中和林伟深、潘锐佳组建团队进驻易创空间,创办成立中山市中泰能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农业物联网规模化应用和农业智能硬件研发等。
最开始时,团队仅有5个人,办公面积只有60平方米。好在易创空间让他们的创业成本减到了最低,单办公室租赁成本就节省了4万元。更重要的是,易创空间在政策申请、人员招聘、企业规划等方面给予了很多的辅导,并且对接了园区很多成熟的企业资源与他们合作。
经过两年的创业孵化,60平方米的办公室已无法再容纳他们更多的产品创新想法。在2018年12月30日,该团队成功从易创空间出孵,并在旁边租下600平方米的场地。
如今,这家企业的业务拓展到了全国各地。2019年初,还与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研究院进行交流对接,谋划将人工智能引入智能硬件。
“随着公司发展,对高端人才有很大需求,我们非常期待到港澳等地高校招聘更多优秀人才。我们今后还将向英国、巴西、德国等海外市场拓展。”陈廉中表示。
无论是初创型小微企业,还是已经上市的中大型企业,很多中山企业都在积极借助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历史机遇实现升级发展。同样位于中山的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将这种愿望化为现实。
这家以风机制造和清洁能源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上市公司,不仅让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海上风电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沿海区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还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装备和技术输出的华丽转身。
“粤港澳三地的能源合作越来越密切,推动能源低碳化的速度很快。海上风电的开发将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该企业董事长张传卫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今后将谋划推进与香港在海上风电建设方面的合作,并继续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全媒体记者 王彪 黄叙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