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启航“十四五” 深圳新征程

2021年06月11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深圳“十四五”规划纲要发布 未来五年全市GDP年均增长6.0%

  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会是怎样的图景?

  6月8日,《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这份重磅文件,为接下来深圳的发展描绘了蓝图。

  《规划纲要》全文超过6.6万字,共分为10篇、19章,提出深圳“十四五”时期发展总体目标,并提出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创新能级显著提升,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等多个方面具体发展目标。

  在经济发展方面,“十四五”期间,深圳GDP年均增长6.0%,到2025年经济总量超4万亿元;在民生福祉方面,聚焦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围绕“民生七有”设置七项指标,提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0%,新增供应公共住房不少于28万套等。

  把握未来发展大势

  “十三五”时期是深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

  五年来,深圳明确了新时代的发展方位,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掀开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崭新篇章。

  五年来,深圳积极参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启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深圳综合改革试点落地实施,有力有序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严重冲击,交出脱贫攻坚优异答卷,经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等高光时刻,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方位、历史性新成就。

  起笔“十四五”,对深圳而言,首先要充分研判把握未来的发展大势。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建。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分工格局加速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呈现智能化主导、融合式聚变、多点突破的态势。

  从国内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进入关键时期。

  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更具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复杂性、全局性。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正处于跨越常规性、长期性关口的攻坚阶段,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这样的历史阶段和大环境面前,深圳必须坚持国际视野,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深圳必须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大局出发,树立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有了这样的研判把握,在具体谋划和确定目标时,《规划纲要》直面发展机遇和面临的挑战,把深圳未来的发展,放在中央对深圳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总体部署中。

  明确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主要目标

  根据《规划纲要》,深圳确定了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主要目标。

  到2035年,深圳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成为法治城市示范,建成一流法治政府、模范法治社会,营商环境位居全球前列,城市治理体系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成为城市文明典范,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特征更加鲜明,城市品位、人文魅力充分彰显,时尚创意引领全球;成为民生幸福标杆,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市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成为可持续发展先锋,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十四五”时期,则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关键期。根据《规划纲要》,要重点在瞄准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这五个先行示范区战略定位持续奋斗。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这当中,既有定性的表述,也有定量的要求。

  例如,《规划纲要》提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调控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五个方面22项定量指标。

  与“十三五”指标体系相比,在经济发展方面,“十四五”将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纳入指标;创新驱动方面,首次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纳入指标;民生福祉方面,将反映医疗水平的千人病床数,改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并增加了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绿色生态指标方面,将PM2.5年均浓度指标改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并增加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这一指标。安全保障单独作为一类指标,包含粮食储备保障能力、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三项指标。

  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

  为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圳要努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

  要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着力引导和创造新需求,加快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制度规则体系,促进国内国际市场高效链接、双向开放,为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提供强有力支撑。

  如何实现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这一目标?《规划纲要》从四个维度进行了布局。

  首先是服务国内大循环。“十四五”期间,深圳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深化对内经济联系、增加经济纵深,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同时,探索全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500亿美元,建设高效集约的国家物流枢纽体系,打造国际会展之都。

  其次是连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圳提出要发展新型国际贸易、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建设高水平双向投资枢纽、建设更加开放的自贸试验区等。到2025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500亿美元,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50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500亿美元

  第三是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深圳将深化国际经贸和产能合作。推动在沿线国家境外园区的产能合作项目提质发展,鼓励深圳制造优势与港澳国际经贸网络等优势相结合,支持企业联合新建或升级一批境外园区,推进中缅经济走廊、中越经贸合作区等建设。同时,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深圳中欧班列铁路货运大通道,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亚—东欧—西欧国际陆上物流新通道。

  最后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深圳提出要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消费基础设施水平,大力繁荣夜间经济,引进一批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培育1—2家新零售领头羊企业,探索开展市内免税业务,探索建设国际免税城,推动免税经济发展,引导境外消费回流、吸引外来消费。预计到202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5万亿元。

  五大关键词解读深圳未来5年奋斗目标

  《规划纲要》提出,“十四五”期间,深圳将围绕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创新能级显著提升,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六个发展目标具体发力。

  未来5年深圳的具体目标如何?深圳实现这些目标还需作出哪些努力?记者梳理出五大关键词,并采访相关业内专家进行解读。

  关键词1:都市核心区扩容

  宝安、龙岗、龙华纳入都市核心区,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加速形成

  《规划纲要》明确,深圳要推动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并将宝安区的新安、西乡街道,龙华区的民治、龙华街道,龙岗区的坂田、布吉、吉华、南湾街道纳入深圳市都市核心区。

  专家认为,此次深圳都市核心区扩容具有多重积极意义。一方面,深圳城市核心区规模的扩大,能够帮助解决发展空间严重不足问题,提升中心城区的首位度,从而增强区域竞争力;同时,原城市核心区域的资源要素也有望加速外溢,助推深圳形成布局相对均衡、功能差异化分工协作的多中心空间格局。

  都市核心区将涵盖6座城区

  从罗湖国贸到南山前海,深圳城市的发展伴随着都市核心区的快速扩张。而根据刚刚出台的《规划纲要》,“3+3”,将是深圳的新都市核心区范围。

  具体来看,除传统的福田、罗湖、南山三座城区外,此次都市核心区的名单中还新增了龙岗区、宝安区、龙华区的部分街道。也就是说,未来,深圳都市核心区将涵盖6座城区。

  上述这些区域此次被纳入都市核心区域,首先取决于肉眼可见的地缘优势:翻看深圳地图不难发现,新安、西乡、民治、龙华(街道)、坂田、布吉、吉华和南湾街道,都紧邻着现有的都市核心区。

  同时,这些地区和深圳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也已相当便利。例如,宝安新安街道和前海仅一桥之隔;而地铁3号线、5号线、10号线更是将龙岗的坂田、吉华、布吉等片区与深圳市中心区无缝连接。

  促进全市层面均衡发展

  40余年间,尽管深圳都市核心区几经扩容,面积已是经济特区建立之初的数倍,但深圳市核心区东西宽、南北窄的地理结构,让不少外地人觉得深圳中心区“有点小”。

  与有限的土地相对应的,则是相对较少的人口规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罗湖、福田、南山三区总人口近450万人,仅占深圳全市人口的四分之一。

  去年以来,中央出台了多个文件,均明确提出: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完善部分中心城市市辖区规模结构,解决发展空间严重不足问题。

  因此,从上述维度考量,此次深圳扩容都市核心区不仅能够扩大主城区范围,还能够进一步提高核心区域人口规模,从而提升中心城区的首位度。

  与此同时,《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深圳要优化“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空间结构。此次都市核心区的扩容,将部分原特区外地区也纳入核心区域,无疑将推动部分城市核心功能、资源的外溢。

  “未来,深圳建设公共设施、基础设施,或都将以都市核心区为中心进行布局,而不搞‘摊大饼’。”原深圳市科技局副局长张克科表示。可以期待的是,此次都市核心区域扩容,有望助推深圳形成布局相对均衡、功能差异化分工协作的多中心空间格局,从而促进全市层面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2: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2025年研发投入达2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

  根据《规划纲要》,展望2035年,深圳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

  根据《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发展目标,深圳2025年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左右,届时深圳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将达2000亿元。

  聚焦三大领域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十三五”期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6年的800余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328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2016年的4.1%增长至2020年的4.93%,这一比例居全球前列。

  尽管从4.93%到2025年5%的目标距离不到一个百分点,单纯从数字上来看增速低于过去五年,但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汪云兴看来,由于原有比例已处于高水平,这个目标并不低。

  他认为,深圳科研投入的结构变化值得关注。深圳现有1000多亿元的研发投入中,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投入比重仅约3%,低于全国超过6%的比重,跟美国、德国等国家有更大的距离,该比例一旦提高到5%或6%,则意味着深圳基础研究的投入增长很快。

  新发布的《规划纲要》对基础研究着墨更多,有8处提到“基础研究”、4处提到“原始创新”,围绕“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方面提出了多个具体任务,强调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如在创新科技投入方式上,再次强调完善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持续投入机制,确保每年基础研究资金投入不低于市级科研资金的30%。

  汪云兴表示,对于要做怎样的基础研究,深圳考虑得很清楚,《规划纲要》中强调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提升基础研究水平,聚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新材料科学领域,以光明科学城为主体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空间上、基础研究的方向选择上,总体都比较聚焦。

  强化基础研究带动应用研究、产业发展

  在深圳不断完善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中,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活跃在多个环节,在15年发展中逐步构建了以科研为主的集科研、教育、产业、资本为一体的微型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在“五环”生态链中,基础研究是第一环,被认为是构建深圳科技创新体系的“总机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备办主任樊建平认为,科学中心的建设是一个城市建设的未来,其中研究型大学是科学中心建设的核心。深圳在建立新型大学方面拥有自己的优势,可以考虑在科学城里面建设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围绕大学建设具有产业引领特色、以未来新兴产业为方向的重大科研设施,以“大学+大设施”为牵引强化原创基础研究,让研究的成果和人才源源不断地向产业链渗透,进而带动应用研究,吸引企业集聚,促进产业发展能级跃升。

  关键词3:增加学位供给

  保持基础教育学位的高位供给,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67.3万个

  《规划纲要》提到,深圳要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深圳将用5年时间新增幼儿园学位12.5万个、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67.3万个、新增公办普高学位11万个,继续保持基础教育学位的高位供给。

  实施原特区外义务教育学校质量提升计划

  “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高中多元特色发展、完善特殊教育和民办教育、完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障体系。”《规划纲要》中对深圳基础教育各阶段高质量发展给出了明确指引。

  学前教育上,建立学前教育质量深圳标准,推动幼小衔接,构建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支持举办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机构,稳步推进民办幼儿园分类改革。

  义务教育阶段则提出提高学位配置规划标准,建立学位建设联合审查制度,实施原特区外义务教育学校质量提升计划。同时,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创新教育、未来教育、智慧教育建设工程,深化体教融合,增强学生体育素养,加强艺术、劳动和心理健康教育,高标准建设云端学校和“未来学校”。

  高中教育方面,深圳将统筹推进高中特色项目、特色课程、特色文化、特色学校建设,积极发展理工类、人文类、体育艺术类等特色高中。并进一步推动普职融合发展,建立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转机制。到2025年,打造国内领先的特色高中、民办品牌高中各10所。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十三五”期间,深圳高等教育迎来历史最快发展期。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等高校获批设立,高校数量增至15所,4所高校入选省高水平大学行列。“十四五”深圳高校将如何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深圳将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深圳将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十四五”期间加快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海洋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音乐学院、深圳师范大学、香港大学深圳校区等高校筹建工作,探索都市型高校建设新模式。

  同时,实施高等教育卓越工程,重点支持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建设,争取进入国家“双一流”行列。积极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支持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建设“新工科”示范高校,深圳技术大学加快建成高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新高地。

  关键词4:创意经济

  2025年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

  刚刚出台的《规划纲要》中提到“文化”138次,其中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得到高度重视。《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到2035年,成为城市文明典范,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特征更加鲜明,城市品位、人文魅力充分彰显,时尚创意引领全球。

  专家解析,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新发展阶段三个重点领域的要求是: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圳如何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发展创意经济,推动文化创意与旅游、金融、科技、建筑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积极参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

  创新提及“网红”发展文旅融合的创意经济

  2019年深圳文化及其相关产业(规模以上)增加值1849.05亿元,增长18.5%。面对“到2025年,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的目标,深圳应该如何努力?《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文化创意与旅游、金融、科技、建筑等融合发展,增强文化产业园区聚集功能,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打造全球知名文化创意高地。

  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专家顾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金巍认为,文化产业的壮大和成熟,体现在要在国民经济体系和旅游、体育、消费品、建筑、农业等相关产业中贡献“文化含量”,体现在文化产业的溢出效应。文化产业的溢出优势,不仅能够强化与国民经济体系的融合度,也能够大大提升相关产业的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文旅融合本身也体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规律性,不仅是因为文化和旅游两个行业在行政上实现了统一管理。”金巍说。《规划纲要》在“推进文化旅游高品质融合发展”部分提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掘深圳时尚创意元素和人文历史、民俗文化等城市记忆,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具体提出“充分利用老旧厂房等拓展文化空间,打造更多网红打卡地”等。

  如何盘活创意经济?深圳将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方面发力:推动华侨城在深文旅项目和小梅沙片区品质提升,建成新大旅游项目、冰雪文旅综合体,加快推进沙头角中英街、海上田园等旅游消费聚集区建设等。

  形成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优势

  “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积极参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加快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推进文化原创研发和文化科技系统集成。”《规划纲要》强调了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优势。

  金巍认为,未来5到15年,文化产业和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将是不可阻挡的大潮流,文化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不可替代的优势。深圳“科技之都”的优势如何赋能“创意之都”?《规划纲要》提出,支持举办国际数字广告大会,建设全国移动端互联网广告监测(深圳)中心,推动互联网广告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深圳市数字创意产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尤其是作为全球最大游戏内容供应商、全国最大电竞内容平台商所在地,深圳也是全国年轻人比重最大的城市。《规划纲要》提出,扶持优秀动漫作品创作生产,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促进电竞业健康发展,打造全球动漫游戏原创中心。

  关键词5: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到2025年建设筹集公共住房40万套

  在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面,《规划纲要》提出,将加快完善住房制度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同时,健全公共住房分配管理、封闭流转和各类住房定价机制,完善公共住房供后监管制度;此外,提高居住用地比例,公共住房用地实行计划单列。

  对于《规划纲要》中的住房内容,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其重点解决住房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持续开展大规模公共住房建设行动

  对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建立商品住房用地储备库,加大商品住房供应。同时,持续提升住房保障水平,对于突出住房的民生属性,持续开展大规模公共住房建设行动,严格落实公共住房配建政策。在创新公共住房建设运营模式上,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住房建设;建立公共住房用地储备库,优先保障公共住房用地供应。特别是,建设跨市域的大型安居社区,创新城际住房合作机制。《规划纲要》表示,到2025年,建设筹集公共住房40万套。

  其次,在全面提升居住品质方面,《规划纲要》表示,将探索开展出租屋分级分类管理,鼓励城中村规模化租赁,持续改善城中村居住环境和配套服务,将城中村逐步建成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开放共享的新型社区,持续发挥城中村作为低成本居住空间和职住平衡稳压器作用。同时,完善居住区周边配套设施,建设综合性社区邻里中心,提升社区共享互动和文化交流活力。

  “十四五”重点解决发展不均衡问题

  关于《规划纲要》中提到的,2025年要筹建公共住房40万套,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这个规模此前已经披露。2018年7月,深圳市就发文提出了170万套住房供应目标,明确商品住房和公共住房套数4:6的供应结构。也就是从2018年到2035年间17年间,按每年10万套的节奏供应,其中有6万套是公共住房。

  为提高居住用地比例,《规划纲要》第一次提到建立商品住房用地储备库、公共住房用地储备库。李宇嘉表示,此前,深圳已提出的是包括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轨道交通用地综合开发等11种居住用地供应渠道。

  《规划纲要》在筹建新渠道中提到,将建设跨市域的大型安居社区,创新城际住房合作机制。李宇嘉表示,这是随着深圳建设都市圈战略的逐步实施,包括深莞惠、深汕、深中、深珠之间的产业、交通一体化后慢慢实现的。其实,这些在“十三五”时期就提出,只是跨市域的互联互通格局还没有形成。“十四五”如果能形成,建设跨市域的大型安居社区会明确到来。冯少文

  (记者 崔璨 徐烜和 马芳 徐峰 郭悦)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